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42.165
  • 期刊

【論文摘要】深層按摩與自行牽張介入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的療效

【論文摘要】Effects of Deep Friction Massage and Self-Stretching in the Subjects With Myogenous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摘要


背景與目的: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通常是因為關節周圍肌肉的肌筋膜疼痛所引起,其主要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嘴巴開合時關節發生聲響、下巴偏向一側或張嘴程度受限等。過去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大多以物理因子的儀器療法,對於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較少探討。過去曾有研究針對嚼肌進行徒手按摩,並有止痛的效果。然而觀察解剖結構,發現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的位置與功能亦可能引發關節疼痛。此外,患側因肌肉較緊縮,導致張嘴時下巴有偏移的現象,且患者大多不知道自己有這種現象,因此讓患者自覺性地自我牽張,或許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由於過去的文獻缺乏,因此設計此實驗。方法:本實驗依顳顎關節障礙研究診斷標準選進30名單側肌源性TMD患者,隨機分配到徒手組及運動組,每組各15人。徒手組受試者的患側翼外肌接受深層摩擦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 DFM),每次3 min,1週3次,持續6週。運動組受試者則自己照著鏡子做嘴巴開合的動作,其動作的原則是上下門牙須對齊打開到最大,不可有偏移的情況。每次做6下開合,1天做6次,持續6週,且每週有3天各由實驗者確認一次動作是否正確。療效指標有2項,於治療介入前、後各測1次,以超音波影像擷取下頷髁突(mandibular condyle)張嘴時移動的距離,以代表顳顎關節活動度;以肌張力測定儀檢測翼外肌的硬度(stiffness)。組內差異以配對t檢測,組間差異以獨立t檢定。結果:治療前2組受試者的健側與患側下頷髁突之移動距離與翼外肌的硬度,皆有顯著差異,表示患側的顳顎關節活動度較小,翼外肌的硬度較大。治療後,運動組的髁突移動距離(12.7 ± 3.1 mm)顯著比徒手組(9.8 ± 3.9 mm)大(p = 0.036),而肌肉硬度則無顯著差異。結論:實驗結果表示自行張嘴牽張對於增加顳顎關節活動度的效果較好,但兩種方法對於降低肌肉硬度的效果並無差異。臨床意義:運動治療介入肌源性TMD的療效可能比徒手治療更好,將可提供臨床應用參考。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