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41.106
  • 期刊

【論文摘要】肌電生物回饋式影像遊戲之早期運動介入對全膝關節置病患身體功能恢復的效果

【論文摘要】Effects of Early Videogame-Based Exercise Intervention Using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in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摘要


背景與目的:全世界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人數逐年增加、年齡下降、照護支出急遽增加。研究指出患者術後雖主觀上普遍滿意減輕疼痛與提高生活功能;但實際客觀評估時,發現下肢肌力或動作功能在1年後仍約有15~20%不足。再者,目前對於何種術後運動介入方式較優異尚無定論。在臺灣,大部分患者術後並無定期接受運動或物理治療介入,因此無法清楚知道他們功能恢復狀況,也預期其功能恢復並未達到最佳化。近年來,影像式遊戲運動介入常運用在不同族群,如老人或中風病人,發現可有效提高參與度與運動效果。然而,此種介入方式是否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功能恢復有幫助仍是未知。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使用肌電回饋互動式的影像遊戲來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運動介入的效益。方法:本前驅研究目前共納入了10位平均年齡為74歲的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所有患者分別在術前與術後4個月接受功能評估,包含膝關節功能、行動表現(10 m正常行走與快走、起身行走和5次連續坐站)、自填功能問卷與生活品質量表(Short Form-36, SF-36)。患者術後即開始接受早期介入,包含1個月6次,每次1 h的運動介入,包括下肢肌力與肌耐力、協調控制、平衡和日常功能動作訓練。搭配使用肌電回饋的遊戲界面訓練股四頭肌(ASPIRE Nerve And Muscle Stimulator, Spectra Med, Inc., Ste H West Bloomfield, MI, USA)。運動過程將會依據患者的實際狀況去增加遊戲難度或劑量。結果:初步結果發現在術後4個月,受試者的膝彎曲肌力有顯著進步(p = 0.05),關節彎曲角度有進步的趨勢,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行動能力表現整體來說皆有改善,唯10 m一般速度行走(12.7 sec下降至9.9 sec)和快走(11.4 sec下降至8.3 sec)有顯著進步(p = 0.03與 p= 0.01)。西安大略及麥可麥司特大學關節炎量表(41.2分下降至4.4分),以及SF-36(37.6分上升至67.7分)各項分數皆達統計上明顯改善(p < 0.05)。結論:全膝關節置換術後早期積極使用肌電回饋互動式的影像遊戲來進行運動介入對術後4個月的各項評估可能有改善效果,包含在肌力、行走表現、自覺功能與生活品質等面向。臨床意義:本研究提供膝關節置換病患使用肌電回饋的遊戲界面進行術後物理治療介入方式的背景與可行性。未來需進行隨機分配實驗以證明使用肌電回饋遊戲界面進行關節置換介入的效果,並持續追蹤瞭解臺灣膝關節置換病人術後功能恢復狀態是否已達最佳化狀況。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張雪玲、鍾玉珠(2022)。發展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居家復健衛教手冊彰化護理29(1),19-28。https://doi.org/10.6647/CN.202203_29(1).0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