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0.162
  • 學位論文

微型世界:情境模型蒐藏者的蒐藏、遊戲與自我認同

Miniature world: Collecting, play and self-identity of collectors of diorama

指導教授 : 畢恆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情境模型蒐藏不僅是食玩、模型商品的消費過程,還更是成人的遊戲,創意組合微縮擬真物,從單一到呈現各種時空的具體想像,物成為個人獨特的生產。本研究從三個層面理解:第一,蒐藏作為與社會結構的聯繫,如何從社會發展脈絡中理解情境模型的蒐藏意義。第二,蒐藏作為個人與自身生命意義的聯繫,在生活中蒐藏者怎麼賦予物價值與意義,展現其出積極主動的角色。第三,透過蒐藏,人與社會如何發生關連。情境模型涵蓋擬真食玩、袖珍屋、戰爭歷史場景、鐵道場景四類,以深入訪談的方式,受訪者共計12位,另輔以開放問答式的線上問卷,計有45位。 研究成果發現,將蒐藏放在社會文化發展脈絡及個人實踐中解讀,蒐藏不再是退縮的經驗,藉由蒐藏,個人運動自我,同時運動起社會與環境。在情境模型蒐藏中,成人重新學會如何遊戲,在與物互動過程,逐漸理解自己,替個人帶來改變。不只個人改變,蒐藏經驗使得人際網絡及社交空間延伸,開拓人際交往。對自我的運動也展現在蒐藏者的生活態度。蒐藏者驅動自我,帶來社會及環境的對話,從認識環境到開始說自己的故事,也同時正改變起了社會與環境。

關鍵字

蒐藏 情境模型 玩具 遊戲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ollect diorama toy play

參考文獻


王怡程(2008)《收藏動機、行為與情感之結構性分析》。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63 - 92。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畢恆達(1990)《東西的意義與環境轉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41-56
魏伊苹(2006)《膠囊玩具消費體驗與價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蕭瑋珊(2017)。從集體象徵到日常擬真:台灣喪禮紙紮意義的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15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