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72.184
  • 學位論文

面對空間:引發創新的學習場域之空間營造與文化形塑 -以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空間為例

Face the Space: Space Building and Cultural Formation of the Learning Field that Triggers Innovation -The Case of the D-School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 賴仕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如何與創新接軌的確是目前面對創新經濟最重要的課題。對應到經濟與教育的關係,我們必須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必須持續推進創新教育的發展。本研究欲從甫成立兩年的國立臺灣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於創立到順利運行至今的過程中,試圖理解在本研究之發展創新的教育環境裡,空間與文化之間如何彼此影響、互相鞏固的關係。 本研究以親身營造創新設計學院的空間,以及參與營運過程中之各類活動的方式,投身於場域之中。並以「設計思考」作為引導自力營造的途徑,試著探索出「引發創新」的空間與文化之相互建構的綜合體現-空間使用模式。其中也發掘到,「設計思考」足以作為一個穩定且具有開放性的流程方法,能夠帶領空間使用者,進行空間設計並改善現況。 本研究發現,引發創新發生之空間的建構重點,在於必須把「空間」視為「文化」的一部份,是以文化育成為主、空間為輔的文化塑造。並將空間視為使用者「由內而外」之參與實踐,其空間的生長與空間內成員的使用模式為相互共構。必須強調,空間同時展現了對創新發展的支持和限制。而創新教育的文化培育,是希冀以更大的群體力量作為動員,因此在學習彼此文化的情況下,若空間條件相似,亦可以參考空間模式的運用,而非複製表象的空間形式。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賴明豐, 王宣智, & 黃仟文. (2014年9月12日). 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2016年10月26日 擷取自 Research Portal 科技政策觀點: http://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42
參考文獻
Alexander,Christopher. (1994). 《建築模式語言》. ( 王聽度, & 周序鴻, 譯者) 台北: 六合.
Ashkanasy,N.M., Wilderom,C.P.M., & Peterson,M.F. (2000).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limate. Thaosand Oaks: Sage.
Bennis,W., & Nanus,B. (1985). Leader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