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42.196
  • 期刊

【論文摘要】以問卷評估誘發性肺量計的衛教品質與教學成效

【論文摘要】Effectiveness of patient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enefit of Intensive spirometry by questionnaire

摘要


研究目的:誘發性肺量計(Incentive Spirometry, IS)廣泛運用在預防與改善手術後肺部相關併發症,考量誘發性肺量計需病人本身配合,方得良好成效;而病人配合與操作正確則仰賴臨床人員衛教與追蹤。故本研究目的:(1)以前測、後測與追蹤問卷,探討衛教品質對患者使用誘發性肺量計之認知與操作正確相關性 (2)衛教之呼吸治療師,其教師、PGY學員的身份不同,是否對衛教品質產生差異。研究方法:本研究為前瞻性初級資料研究,病人收案條件:(1)18歲以上,手術前/後使用誘發性肺量計(2)生命徵象穩定(3)意識清楚、可配合衛教。呼吸治療師收案條件:(1)呼吸治療師兩年制訓練計畫學員(2)具臨床教師資格。進行衛教前,先予病人本人填寫前測問卷,無法識字或書寫者,由呼吸治療師口述,協助完成問卷;填寫完畢後,再正式進行衛教。衛教由被收案的呼吸治療師執行之,完成後再予病人本人填寫後測問卷。手術前進行衛教之病人,在術後第一天由研究團隊成員給予病人本人填寫追蹤問卷,並追蹤使用誘發性肺量計容積與吸氣秒數。若手術後才進行衛教,則衛教後第三天由研究團隊成員給予病人本人填寫追蹤問卷。如收案病人屬胸腔與上腹部手術者,依給付規範予追蹤7天;其他部位手術者,則依給付規範予追蹤3天。利用SPSS 18.0版本進行資料建檔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本研究有效收案140人。問卷經信度檢測 (Crnbach's α = 0.6),分析前測、後測、追蹤問卷之病人自我主觀認知評估。以成對樣本T 檢定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具統計上顯著意義(p<0.01),顯示經衛教後,病人理解度提高。再以分別比較前測、後測、追蹤正確率,同樣具統計顯著意義(p <0.01);顯示衛教後,病人除主觀理解度增加,操作正確性亦有確實提升,且在日後追縱仍可達到較佳正確性。以第一天和第三天誘發性肺量計吸氣容積分別和後測正確率進行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發現並無明顯正相關,顯示操作正確性和實際吸氣容積可能並無顯著正向相關。以第一天誘發性肺量計吸氣容積和第七天誘發性肺量計吸氣容積分析比較,則發現兩者呈正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351, p<0.01),代表一開始就能吸起較大容積者,後續也能吸起較大容積。用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手術部位和第一天誘發性肺量計吸氣容積之間關聯,p = 0.023,代表手術部位(上腹部或下腹部)會影響病人吸起誘發性肺量計容積,但追蹤至第三天和第七天時,則不再具統計意義。可能表示經良好衛教與數日休養,手術部位差異對病人影響減小。另外,將呼吸治療師分為兩組:PGY學員、臨床教師,分析病人後測正確率、追蹤正確率、第一天吸氣容積和第三天吸氣容積,皆無達到統計上顯著意義,代表呼吸治療師身份不同,不影響病人學習誘發性肺量計的正確性與成效;也表示只要經過良好教育,呼吸治療師資歷並不影響衛教品質。結論:經適當衛教,病人對誘發性肺量計理解度顯著提高,操作正確率增加。但操作正確性和實際吸氣容積並無顯著正相關。手術部位(胸腔/上腹部、其他部位)會影響第一天誘發性肺量計吸起容積,但至第三天以後則無顯著相關,可能代表經過適當衛教與休養,無論手術部位差異對吸起容積的影響減小。呼吸治療師身份,不影響病人的自我主觀認知理解度和操作正確性,表示經過良好標準化教育,呼吸治療師身份差異不影響衛教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