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158
  • 期刊

【論文摘要】成功移除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氣切造口之肺部復原策略

【論文摘要】Successfully Remove post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atient`s Tracheostomy tube with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摘要


個案報告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改善後常致呼吸肌力及肺功能下降。肺部復原運動可改善咳嗽、痰液清除、肌力與活動耐力以提高生活品質。本文分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個案於呼吸器脫離後,以肺部復原運動成功移除氣切管提高生活品質之策略。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72歲女性因無力、呼吸喘來急診,診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故插管、呼吸器使用,採肺保護策略、做氣切最後成功移除氣切,詳如圖1。執行肺復原前評估:心跳:80、血壓:110/80、呼吸:28cpm、SpO_2/ on FiO_2:95%/ 1/min。呼吸聲:濕囉音;痰液性狀/顏色:黏稠/黄或淡黄色;活動度:坐輪椅;肌肉強度(0-5):左上/下:5/4、右上/下:5/4; MIP:-38cmH_2O;心靈評估:挫折、害怕、無力感且焦慮不安。問題確立:1.痰清除力差。2.呼吸肌無力。3.喘、活動耐受力下降。呼吸治療措施:1.痰清除能力差:1-1.電動拍痰器2次/日、15 min/側;1-2.衛教家屬患側拍背扣擊3次/日,姿位引流10min/側;1-3.指導咳嗽技巧搭配化痰劑。2.呼吸肌無力:2-1.上下肢運動:雙手平舉5-10次、聳肩5-10次以及雙腳抬高放下5-10次,協助下床站立與踏步5-10次強化肢體活動能力。2-2.監測最大吸氣力量(PImax)。3.喘、活動耐受力下降:3-1.教導噘嘴與腹式呼吸緩解呼吸喘;以Borg scale評估主觀感受。3-2.安排腳踩主被動運動器2次/日、5-30min/次,增加阻力和速度訓練活動耐力;3-3.心理支持,衛教強化疾病認知、家屬陪伴增加安全感。4.依流程移除氣切如圖2。結果評值:1.痰清除能力改善:痰量每日≦30ml可由口咳出;經口進食無嗆食;氣切管移除;CXR改善如圖3、4。2.呼吸肌無力改善,如圖5中PImax。3.喘、活動耐受力改善,訓練後可雙手平舉、上舉、下床站立以及踩下肢主被動運動器2次/日,5-30min/次,呼吸速率下降與自覺呼吸喘改善如圖5。結論與貢獻:2013年Anne E等人提出,肺部復原能改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運動耐力、提高生活品質。2016年Jirakrit等人研究慢性硬皮患者執行肺部復原,改善呼吸速率和最大吸氣壓力,緩解呼吸困難和促進肺部擴張達縮短呼吸器使用。整合以上文獻應用於本個案緩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後肺功能損傷,最後成功移除氣切造口回歸正常生活,提供給臨床照護者之治療參考。

被引用紀錄


陳思怡、王淑娟、蘇靜宜(2021)。一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合併肌肉無力患者之加護經驗高雄護理雜誌38(2),140-152。https://doi.org/10.6692/KJN.202108_38(2).0012
江佳憲、郭昱純、王維那(2024)。一位脊髓損傷青年面臨身心衝擊之護理經驗彰化護理31(1),79-94。https://doi.org/10.6647/CN.202403_31(1).00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