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85.123
  • 學位論文

《黃帝四經》中的政治思想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指導教授 : 林俊宏

摘要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的對象乃是1973年從馬王堆古墓出土的乙本老子卷前四篇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和〈道原〉),透過諸多文獻的考證認定其合稱為《黃帝四經》。《黃帝四經》成書於戰國早中期,並高度發展於齊國稷下學宮,該基本背景足以作為理解《黃帝四經》的重要佐證。而文本的探討和論文的寫作是以「思想史途徑」為建構本文結構的基本途徑,並以「概念史途徑」當作各章節內部討論的重要方法。 在《黃帝四經》的理論當中,由道而化生形下世界的架構,可以運用「氣」來理解,轉為從「渾沌之氣」化生萬物,因此可簡稱為「道是氣」的氣化宇宙論。這是萬物存在的基本環境,透過氣的變化帶有物質意義(氣)和抽象意義(道理)。若集中觀察其中的人世,人應當依於自然而生存,其中不凡者姑且稱為「聖人」。聖人順於道理而處世,並且透過氣而與環境達成和諧,使己身復歸渾沌;或是在「道生法」的脈絡中扮演中介角色,創造理想秩序,甚至使人世共同復歸渾沌。 聖人(不限擔任君或臣)修持的關鍵在於「神明」,「神明」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簇,包含了「渾沌義」、「神祇義」和「內在義」,三種意義可以互相聯繫。聖人透過「內在」發動修持「神明」,足以與「神祇」溝通或更進一步復歸「渾沌」。而因為修持內在所致的效果不同,代表著內在「神明」具有層次之別,更因此當聖人操持「神明」而治理,政治秩序和統治術便也由焉存在層次的差異。本文將《黃帝四經》中所涉的理想的政治秩序分為「無為而無以為」和「無為而無不為」,而統治術中的「名實相符」和「刑德相養」在不同層次的政治秩序下,也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 總歸來說,不論《黃帝四經》如何看待繽紛的環境,或是如何區分複雜的人世,透過對於「神明」概念的理解,可以發現《黃帝四經》的最終企圖乃是試圖將整個氣化世界再次拉回「渾沌」。這樣的理想也讓《黃帝四經》在行文時不斷呈現返回「一」的思維模式,本文據此歸納出「天人合一」、「內外合一」和「體用合一」的三個重要面向。這樣的特色同時帶有「神秘性」和「理性」,或許是「道家」思維的共同特質。

關鍵字

黃帝四經 黃老學 氣化宇宙論 道理 神明 無為 君臣民 虛靜 刑德 形名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Yellow-Lao Taoist Tao law spirit non-action gasification viewpoint

參考文獻


杜正勝,1991,〈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卷3期,頁1-65。
楊蕙旖,2004,《論《周易.繫辭傳》的道論及其認識途徑》,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盈秋,2005,《《老子指歸》的政治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昆如,2005,《哲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陳德和,1999,〈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頁16-27。

被引用紀錄


袁承維(2017)。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維模式比較:以「理事不二」與「理一分殊」為觀照通孔〔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0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