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24.209
  • 學位論文

指示趨向詞"來"、"去"之句法功能及歷時演變

指導教授 : 梅廣

摘要


摘要 漢語的“來”、“去”在語法史中饒富變化,本文旨在爬梳它們旳演變脈絡,判別它們的句法功能。觀察的語言現象主要有三:一是《祖堂集》等禪宗語錄常見的句尾詞“來”、“去”;二為上古到近代表祈使語氣的“來”;三是現代漢語中位於動詞組前非趨向的“來”、“去”用法。這三項議題分別放在論文的第二、三、四章討論。 第二章從情態的句法理論架構出發,列述禪宗語錄句尾詞“去”所出現的種種非實然語境,歸結出“去”本身帶有相當鮮明的情態特質。在確認“去”的身份為非實然標誌後,“來”與之相對而用,則“來”應當是表實然情態的記號。這樣的假設若要尋求現代方言的支持,陜北清澗話是最好的活化石。 第三章由歷時和共時兩個角度觀察祈使語氣詞“來”的特色,並參酌獨龍語、蒙古語類似的用法,主張“來”表達說話者主觀的願望,其功能是形成第一人稱意願式。跟“者”、“著”、“罷”等語氣詞最大的不同在於“來”多數用於邀約的情境,表現同座落意涵,說話者往往就是動作的施事者。縱使“來”用於命令他人,也必定牽涉說話者本身。因為“來”具有以說話者為取向的特質,它與主語人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來”字句的主語多為第一人稱代詞。 第四章論述現代國、台語動詞組之前的“來”、“去”即便已無具體的趨向意義,仍然保留指示空間座落的功能。祈使式“來+VP”結構其實相當於古漢語的第一人稱意願式,其主語人稱限制和歷史上祈使語氣詞“來”如出一輒。此外,敘述句的“來”、“去”與說話者如何看待一個事件有關,如果說話者把事件放到“我”這個區域來看,視為同座落,則用“來”;如果認為事件的發生是在異座落,就用“去”。 “來”、“去”在二千多年裡發展出種種用法,具有多重的句法功能,這應當是漢語空間概念發達的原因使然。若要用一句話來通概這些章節的“來”、“去”現象,那就是以說話者為時空參考點的性質始終不變。

關鍵字

情態 祈使式 趨向 指示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Lai Qu Modality Imperative Mood Direction Deixis

參考文獻


《敦煌變文集新書》,潘重規編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 初版。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撰,台北:中華書局,1968。
Taiwanese la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108-128.
周法高(1962),《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Yuki Ishihara and Tohru Noguchi.(2000) On the Inflection Condition of Come/Go +

被引用紀錄


陳怡君(2006)。閩南語指示位移動詞「來」、「去」語意及格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6.00468
駱寶萍(2017)。《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和(貳)詞類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867
楊素梅(2006)。表現在《今文尚書》的幾個句法特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1864
蕭惠帆(2003)。從語法到教學論詞彙來去的趨向和情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407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