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66.223.204
  • 學位論文

全球化下台灣原住民與國家之權力分享-從蘭嶼達悟族跨境交流談起

指導教授 : 王鴻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年來的蘭嶼巴丹原住民交流,是在全球化情境下、跨在國家框架上進行的。從情感交流到實質合作,交流從文化尋根之旅,變成官方化色彩濃厚的互訪與合作協談,本研究認為蘭嶼巴丹交流應被準確描述為「台灣的」蘭嶼,和「菲律賓」的巴丹進行交流。交流初衷的追尋已經在蘭嶼巴丹受到現代文化衝擊下逐漸走調。蘭嶼巴丹交流從共同的過去性,轉向現下尋求營造共同的未來。從情感交流到實質合作,是一個合理且必須、但值得討論的轉向。 在全球化觀點下去指認蘭嶼地方定位,屬於邊陲位置。本研究檢討交流是否帶來契機,發現其具有普世價值之人文與自然特色,為翻轉邊陲潛力。而其文化所立基的「原住民」脈絡,可進一步讓蘭嶼探觸國家與原住民的權力分享可能性。 在台灣這個去殖民的國家裡仍有被殖民的原住民,解殖仍未完成。但國家與原住民關係,在全球化的國家認同鬆動和既有的全球原住民反抗脈絡下,得到重構機會。在全球化下被看見的解殖可能,是國家主權的去絕對化,轉變為互賴主權的型態發展。重新檢討殖民脈絡與主權概念的過程,承認原住民族群主權,是原住民與國家得以進行權力分享的前提。 就蘭嶼與台灣之間的權力結構觀察,核心與邊陲的權力關係,赤裸展現在台灣東部的海峽兩岸之間。蘭嶼向國家要求權力分享,除訴諸文化力量,也須訴諸台灣對內實踐台灣自己向世界要求的命運自決以及承認。

關鍵字

原住民 蘭嶼 達悟 自治 國家 全球化 權力分享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elf-government Globalization Tao State Indigenous

參考文獻


謝世忠,1987a,《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夏鑄九、陳志梧,1988,〈台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結構與國家公園的空間角色〉。收錄於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集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社
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Anaya, S. James. 1996.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tkin, Joel. 1994. 《全球族》,賈士蘅 譯,台北:聯經。

被引用紀錄


林易蓉(2009)。溪洲部落空間尋根-與原鄉部落的空間模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9.03233
江佳娟(2007)。島外之島:2000-2006年台灣離島政策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7.103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