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155
  • 學位論文

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vic Identity of the “Organic Independence” Gener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張佑宗

摘要


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天然獨」這個語彙出現並開始流行,指稱出生晚於西元1980 年的年輕世代,天生就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且主張台灣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如果我們依照過去的研究脈絡推論,應該可以猜測,天然獨世代逐漸增強的台灣認同與台獨傾向,可能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增強有關,意即天然獨的台灣民族認同應該會比其他世代更強烈,也會比其他世代更否定自己與中華民族之間的關聯性。然而,這樣的趨勢並未在調查資料中呈現,依此我們可能可以推測天然獨世代的台灣認同,或許並不直接與台灣民族意識在這個世代的增強有關,那麼這個現象的起因又是什麼?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求當今台灣的年輕人如何看待與選擇自身的認同?並依此研究目的,延伸二大研究問題:首先,天然獨世代如何詮釋自身的民族與國家認同?再者,中國因素對於年輕世代的認同造成何種影響? 在研究方法的部分,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以年齡為主要依據,統獨立場為次要依據分組,本研究總共執行七場焦點團體訪談,其中,屬於天然獨世代者有五組,一組為維持現狀、三組支持獨立與一組支持統一;年長世代者作為對照,則有兩組,一組為維持現狀,另一則為支持獨立。訪談過程以半結構式訪談問卷作為引導,邀請參與者針對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統獨立場相關的問題,發表意見與進行討論。 訪談結果歸納出四大研究發現:首先,天然獨並非自然而然產生的,並且也不是國高中教育的「台灣課綱」造成的。一來在研究中所訪談的高中生,並不迴避以中華相關的元素來描述自己的認同,相對其他組別的台灣認同者則是會刻意迴避;二來年紀稍長的天然獨世代台灣認同者,用來描述自己認同的元素,大都不見於國高中課本,且他們大部分都描述自己曾經歷過一個與正規教育較無關係的態度轉變期,這個轉變期多是受到政治事件、社會運動與社群媒體影響。 第二個研究發現是,天然獨的現象,並非直接起因於該世代的台灣民族意識增強,推測其起因有三:一是社群網站的興起,個人接收的政治資訊與刺激增加;二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佔據了「中國」的意象,對於該世代的年輕人而言,當談論到「中國」,立刻聯想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的「中國」,而天然獨增加的現象,可能有部分就是來自於想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做出區辨,而不是因為台灣民族意識的增加;三則與交流經驗有關,在訪談中,參與者常敘述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流的某些不舒服經驗,在中國認同者身上,這樣的經驗,會促使他們選擇去表述他們是「來自台灣的」中國人,而在台灣認同者身上,則可能促使他們,選擇進一步與「中國」做出更明確的切割。 第三個研究發現,個人對於「中華民國」的採用與否,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對於中國人認同者,選擇表達自己來自中華民國,有部分的原因是在躲避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在國外僅僅自稱「中國人」的時候,所可能帶來的不便與歧視;而對於台灣人認同者,排斥中華民國,則有部分是因為提及中國,外人想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會使其蒙受某些不方便或者不舒服的對待,進而促使他們選擇僅以「台灣」來表達自己 。 第四個研究發現,在訪談中,出現了三個中國,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另一個是中華民國的中國,最後則是文化與歷史的中國。對於年輕世代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是他們共同想要做出區辨的;接著,這些年輕人如何去定義中華民國對自己的意義,會與他們如何去主張自己的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有關。就天然獨而言,考慮到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想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做出明確區隔的個人,會選擇排斥這一個認同,並且進一步將中華民國宣揚的文化與歷史的中國,放在認同的邊緣。而就年輕世代中華認同者而言,唯有中華民國,是文化與歷史中國的正統傳承,因此他們想要做出區隔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 由研究發現推論,天然獨並不是天然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天然獨也並非傳統的民族主義台獨,而比較是反中,「中」主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家認同上,年輕世代大多傾向以政治制度與法律,作為判斷兩岸分屬不同國家的依據。至於年長世代,則會以不同文、不同種或同文同種來區分自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異同。顯然在年輕世代的詮釋中,民族並不構成國家建立的必要條件,是否存在一堅實的台灣民族,或者中華民族,並不重要;反之,在年長世代,民族卻是國家建立的必要條件,因而年長世代,不論持何種認同者,都比年輕世代運用更多血緣、文化等相關的元素,來支持自己的國家認同論述 。

並列摘要


Does the emergence of “organic independence” reflect a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among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Taiwan?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the young generation view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vic identity. Seven focus groups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five focus groups with young participants and two focus groups with older participants. During thes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terviewees were ask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discuss these issues with each other. The results provide four key findings. First, “organic independence” is neither formed organically nor caused by formal education. Second, the “organic independence” phenomenon did not emerge directly from Taiwanese nationalism. Instead, 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community websites, the ri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nd respondents’ own experiences of China. Third, adopting or abandoning Republic of China (ROC) identity is a rational choice. Fourth, how young people define the ROC will affect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vic identity. To sum up, “organic independence” is acquired instead of innate. Moreover, “organic independence” is not traditional Taiwanese nationalism. More precisely, it originated from anti-China sentiment (China here meaning the PRC).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a concrete nation is not required for building a state. Compared to the older generations, the young generation use geographical or civic elements instead of blood or culture elements to describe their identity.

參考文獻


李靜婷,2010,《台灣選民政治認同之世代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級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9:59-117。
尤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台灣民主季刊》, 4(3): 109-151。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實務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 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