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1.110.169
  • 學位論文

「友好同盟」的悲劇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之中蘇關係(1941~1952)

The Tragedy of Alliance of Amity : A Study of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War II ended(1941-1952)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1941-1949年的中蘇關係,由1941年到1946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來,檢討國際關係的原則。亦即國家的目的是將國家利益的增大,這一目的是戰爭中或戰爭結束後仍然存在。抗戰爆發以來中蘇兩國維持合作關係,雖然自從1941年開始發生的一些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其關係逐漸惡化,但亦基於國內和國際因素,彼此維持同盟國一員的地位,終於締結友好同盟條約。然而友好同盟是悲劇的開端,蘇聯為了達成自國的利益要擴張勢力範圍,因而侵害中國的利益,甚至在中國引發另一戰爭,國民政府最後失去中國大陸。在這過程上,除了蘇聯追求自國利益的原因外,美國為自己的目的而對國民政府施壓,使國民政府接受蘇聯的要求或與中共和解,蘇聯和美國的原因是基於國家利益的原則。此外,國民政府過度在意共產勢力的擴大,因而對蘇聯做出很多讓步,這算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中蘇兩國的同盟關係,因著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因素最後導致悲劇。   1952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控訴案,獲得通過。此案實際是總結了抗日戰爭中期之後中蘇關係發展的結果。本文延伸至1952年1月的確為中蘇「友好」作一結束。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1941-1947, 南京。
梁敬錞,《開羅會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外交部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被引用紀錄


劉羿潁(2011)。《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14330
江荷鳴(2012)。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3259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