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98.157.15

摘要


本文所稱的阿美族農作知識1,不是一個封閉體系,必須放在相應的時空環境中理解認識。也就是說,阿美族農作知識的形成,不僅出自阿美族傳統的承襲,也帶有日本統治時期至今,整個二十世紀,從族外習得或被訓練的「農業知識」,如何相伴型塑今日阿美族農業社會的實作邏輯。 在某一種意義上來說,「傳統」不可能是亙久不變的,因著外在力量或內在動力的改變或驅使,時間得以在傳統的面貌上做出變化,保留了一些什麼,也逐漸減少些什麼。傳統的尋找有多種的樣貌與解讀的方式,可以是實證的,也可以是建構的,實證來自檔案資料的爬梳,廣義上來說,資料包括一切能以文字紀錄下來的訊息,有檔案、報紙、日記、田野口訪等,建構有外部,也有內部建構者的相信或意志。本文討論阿美族傳統的農業知識,是站在這樣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的「變」與「不變」,在資料上則同時採用田野與歷史文獻紀錄。 阿美族傳統的生產方式有農業、狩獵、漁撈、採集、飼養,其中以農耕為最重要。早期農耕以旱田燒墾為主,和地理環境緊密結合,具有明顯的自足性。但是,大多聚居於平地的阿美族,也因平地交往的便利性,而與其他文化接觸很早,二十世紀日本帝國的崛起,更將阿美族的生產活動向世界經濟變動拉近。時至今日,阿美族的農業活動表面上已「充分現代化」,但是許多阿美族式的認知,卻仍保留在阿美族人彼此的對話中,且更集中地在某些特別的場合熱烈彰顯,例如各種與農業相關的歲時祭儀。早期的農業祭儀有播粟祭、祈雨祭、祈晴祭、驅蟲祭、收粟祭、貯藏祭、豐年祭等,其中以豐年祭為最盛大。 綜上,阿美族若有一個不變的農業傳統,從知識體系建構的本體論來說,本文想關注的是,在這個傳統知識上,「歷史過程」如何作弄知識傳承的內容,而傳承又如何再被認知?這個傳承的實踐,如今還能尋出怎樣具體的現象?以「豐年祭-傳承在阿美族之間的農作精神」為題,從今日阿美族重要的農業祭儀活動「豐年祭」談起,點出傳承於豐年祭阿美族之間的農作精神,再尋線挖掘阿美族農作精神的可能線索,其中會涉及何謂阿美族農業精神的假設,與日治時期農業發展的過程,最後歸結到阿美族農業知識傳承與再現。

關鍵字

農業知識 海祭 共享

被引用紀錄


郭正農(2015)。從里山觀點探討台24線原鄉部落農業文化變遷〔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2fNPUST.2015.00255
謝傳鎧(2017)。貢寮水梯田耕作社群之傳統生態知識變遷:以灌溉水管理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700972

延伸閱讀


  • 黃東秋、黃于、黃羽(2015)。阿美族料理的傳統與創意華人文化研究3(1),113-13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80411001-201506-201804130020-201804130020-113-133
  • 谷婉萍、湯楊欽憲(2021)。原住民農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年報(),119-11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04945263-202107-202106290011-202106290011-119-119
  • (2022)。原住民農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年報(),131-13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04945263-202207-202209020005-202209020005-131-132
  • 楊智群(2013)。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變遷-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勞動輸出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14%2fNCCU202000489
  • 吳惠卿、楊舜臣(2002)。論農業知識管理技術服務13(3),1-4。https://doi.org/10.29571%2fZHWHGX.200209.0001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