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2.78
  • 學位論文

受虐婦女接受社會工作多元服務經驗之探討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bused women accepting social work multi-service

指導教授 : 蘇金蟬

摘要


在「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制定下,賦予中央、地方政府與相關網絡進行防治工作的權責,國家擔負重要的職責去結合警政、衛生、教育、司法、社政等相關單位,建構完成的親密暴力防治網絡。但在福利國家的危機,國家在推動親密暴力防治工作受到財政緊縮、資源有限的影響下,因而採取福利多元主義公私協力的模式,結合民間單位的力量。再者,因親密暴力被害人的需求也相當的多元,需要結合不同的專業來提供服務,因此親密暴力防治工作呈現多元服務的情況。本研究聚焦於親密暴力防治中社會工作多元服務為主,透過深入訪談的方式,去探討遭受受虐婦女在接受政府與民間單位共同提供的社會工作多元服務的經驗。 本研究發現,受虐婦女的親友、鄰居等人際網絡是重要的通報管道。在接觸正式網絡單位時,醫護人員能敏感察覺並通報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當婦女到警察單位時,雖能依照通報程序暴力事件,但是較不會告知詳細的資訊與服務流程。當婦女進入親密暴力防治網絡,第一次接觸到社工大多是透過電話的聯繫,缺少關係的建立,並且在更換社工的過程中,社工與婦女的關係容易中斷。另外,在社會工作多元的轉介下,因沒有清楚的轉介指標,婦女不知道為何被轉介,或者在沒有事先告知婦女就轉介到其他機構。因此當她們遇到民間單位的社工時,會懷疑她們的身分,需要社工多加說明。在訪談受虐婦女的經驗發現,她們的想法是複雜且多重的,有些婦女將這些經驗整合加以利用,有些婦女則感到自責與無力感。 根據研究發現與訪談資料分析,提出幾點建議。在政策上,藉由內政部推動家庭暴力被害人垂直整合服務模式計畫,減少社工的替換,提高服務效能。在防治網絡上,警察單位加強對暴力議題的敏感訓練,且加強對受虐婦女告知通報流程的責任;醫療單位的急診室及一般醫護人員持續對受虐婦女就醫的敏感度,以及與防治網絡的連結;113專線婦幼保護專線人員加強對目睹兒童通報的覺察,並連結相關資源介入;針對受虐婦女的親友,規劃暴力防治宣導策略,提高對親密暴力的認識,增加親友協助通報、鼓勵受虐婦女尋求正式資源的可能性。在社工處遇上,社工員應建立有時間性的處遇流程,以及明確的轉介指標與流程,並善盡告知的責任;加強社工員與受虐婦女的面對面會談與陪伴的責任,並增加社工員主動聯繫關懷的頻率;全面了解社工人員的負荷個案量情況,透過社工服務、教育訓練、督導等檢討無法深化服務的原因。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高鳳仙(2007)。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二版)。台北:五南。
趙碧華(1994)。社會福利民營化執行面的評估檢視-大台北地區公設民營機構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11期,頁89-137。
童伊迪、沈瓊桃(2005)。婚姻暴力目睹兒童之因應探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1期,129-164。
彭淑華(1998)。台灣受虐婦女保護工作之問題與因應策略—社會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之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四期,頁147-194。
趙碧華(2003)。社會福利民營化的迷思:公部門的困境?私部門的願景?-社會福利資源配置的思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九期,頁1-44。

被引用紀錄


洪智賢(2013)。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自我概念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3.00120
張晟(2012)。親密關係暴力性別差異─以聲請保護令個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57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