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44.108
  • 學位論文

從殖民教育到本土教育---臺南地區西拉雅族四百年的變遷

From colonial education to local education - Tainan area Siraya changes four hundred years

指導教授 : 杜正勝

摘要


西拉雅族歷經荷治、鄭治、清治、日治再至戰後,在這塊土地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淵源,對於臺南縣 而言,更是一段不可被遺忘的文化歷史。受到臺灣本土文化意識的抬頭和原住民運動的影響,啟發西拉雅族裔的覺醒,暨地方政府、學者研究的帶動下,相繼產生催化效果,促進西拉雅文化復振運動。尤其是2001年~2010年蘇煥智擔任縣長,致力推動西拉雅的文化傳播、活動,厚實西拉雅族社群發展及正名運動的根基,使西拉雅議題引發更多討論空間。 臺南縣政府於2005年11月23日率先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2011年臺南縣市合併改制後成為「臺南市定原住民」,目前正致力向中央政府爭取承認為臺灣原住民族。 本文以教育為主軸,探究外來治權操控教育的移植,透過語言及文化的傳播,不論是荷治以教會附設學校給予書寫文字,或清朝設立社學以漢語成為語言的轉型與替代,抑或日治時期實施現代化教育,及戰後推行國語政策。於治權的更迭中,衝擊西拉雅族原本的知識結構,漸而複製主流文化所賦予的文化價值和知識系統,影響西拉雅族主體性教育的趨勢。 解嚴後,臺灣本土意識日趨興盛,教育政策轉型為培養在地關懷,建立本土認同。臺南縣政府致力推廣鄉土教育,尤其是2001年之後,陸續出版的鄉土教材及出版品,更加大篇幅介紹相關西拉雅社群的歷史變遷、信仰習俗等。筆者藉由2001年之後縣編鄉土教材,及吉貝耍國小本位課程,分析兩者對於建構西拉雅族發展及認同,呈現不同層次的本土化教學內容及成果。進而,擴大解讀公部門、藝術創作者、西拉雅聚落文化領導人及族語老師等,藉由型塑多面向的歷史圖像、文化詮釋、族語推廣,得以擴大族群的認知與認同,展現迥異的西拉雅現象,延伸本土教育的觸角。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事業,1996)。
「西拉雅的美麗與哀愁」研習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7、林建銘,〈甘愿做番〉,2008。
陳昭英,《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印行,1999)。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