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6.92
  • 學位論文

台灣首屆縣市長選舉之研究(1950〜1951)

指導教授 : 陳華 張炎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1950年台灣首屆縣市長選舉為研究對象。藉著整理與分析首屆縣市長選舉的歷史背景、法令的制訂、實施的過程、參選人之政見與出身、得票結果,以及國民黨政府在選舉過程中的介入,探討國民黨政府、候選人(國民黨籍與非國民黨籍),以及地方派系三者之間在選舉過程中的權力關係與角力互動。 在這次具歷史性的選舉過程中,國民黨政府欲透過地方選舉,達成以下目標:一)合法化及鞏固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政權;二)爭取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對台灣在國防、經濟上的支援。因此在選舉中,國民黨利用執政優勢,以黨、政、軍力量操控選舉。另外,在中央官職由外省籍國民黨員獨攬的情況下,欲投身政治的台灣人便只能藉由地方選舉之渠道參政,故對此具有實權職位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反應熱烈,卻未料此乃國民黨政府利用民主制度之名,強化其在台的威權統治。因是之故,往後的非國民黨籍候選人為反抗國民黨的選舉操控,便聯合起來結集力量爭取參政空間,此可說是日後台灣「黨外活動」的雛形。然而,國民黨政府在各種利益因素的考量下,於首屆縣市長選舉中亦會支持非本黨籍的候選人,甚且會為此而「勸退」本黨籍的參選者,吳三連獲選台北市市長便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再者,各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為求勝選,往往與地方勢力相互結合,或以地域觀念加強選民支持,因此亦形成日後地方派系的勃興,深深影響台灣民主選舉的發展。 選取首屆縣市長選舉研究題目的緣由除了其具有作為華人社會(中華民國)第一次民選地方自治首長的歷史意義外,更重要在於此次地方首長的直選對往後台灣民主發展諸方面,無論是或好或壞,或直接或間接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甚且或許也可以從這首屆地方選舉的歷史理解中,重審今天台灣民主發展困境的前因與後果。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48次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6.42類200號。
3.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一年來工作報告》,台北市: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
4.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出版地不詳: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1951。
1.《中央日報》,1950〜1951。
13. 張朋園,〈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選舉(1947〜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2001年6月,頁145-195。

被引用紀錄


陳泰尹(2009)。民主化後的台灣地方派系:以嘉義縣林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477
楊登凱(2011)。台灣保護動物法制之演進-探索法律對動物管制或保護之歷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022
曾文銘(2011)。臺北市改制政策之研究(1949-1967)〔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11493
方仁琦(2012)。金門實驗戰地政務時期的地方自治與民權訓練─以烈嶼鄉五個行政村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530036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