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65.66
  • 學位論文

賽夏語音韻研究:以元音變化為例

Saisiyat Phonolog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Vowel Variations

指導教授 : 黃慧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賽夏語中大隘方言的音韻規則,並以優選理論(Prince & Smolensky 1993, McCarthy & Prince 1993a)為架構來探究其規則背後的動機。在所有已發現的音韻規則當中,本文的焦點在於討論並形式化音韻現象與構詞加綴的互動中有關元音的變化。 與東河方言相同的,今日的大隘方言已經丟失了閃音。在我們所蒐集到的語料中,閃音丟失的結果造成了音節型態的多樣化以及詞尾的母音延長。憑藉優選理論,我們得以系統性地詮釋現有的共時語法:音節劃分以含聲母音節及無複輔音(consonant cluster)音節為佳,然而零聲母音節仍然存在於此語言中。這是因為此語言並不採取刪減音段(違反MAX-IO)、插入輔音(違反DEP-IO-C)、元音合併而產生長元音(違反*LONG-V)的方式為策略來避免零聲母音節。我們將詞尾長元音的產生歸因於節律的要求:根據「重音隨音重」的原則(Stress-To-Weight Principle, Prince 1990),帶重音(stress)的音節必須為重音節(heavy syllable);由於賽夏語的重音規則地落在詞尾的音節上,詞尾的開音節(open syllable)必須延長成為重音節以便承載重音。因此,賽夏語的元音在底層皆為短母音,且韻尾輔音需具有音拍性(moraic)。前述的分析亦有利於分析某些構詞音韻互動間產生的元音變化:詞幹尾的長母音在加後綴後縮短音長是因為它不再居於詞尾的重音音節(stressed syllable)故不需延長;而某些詞幹中間的元音在加了中綴或前綴後即消失是因為它原本就不存在於底層,而是為了不違反「禁止複輔音音節」(*Complex)的制約才被插入未加綴的詞幹中。 賽夏語中「元音和諧」(VH)的現象對於形式分析而言是個相當有趣的議題。首先,賽夏語的VH是一個元音完全同化(total harmony)的規則,必須由單一絕對(absolute)的制約來驅動。此外,它不僅影響了帶有中元音的詞綴,也會影響加插的元音(epenthetic vowel):在帶有受事焦點後綴的語詞中,中元音與高元音皆可引發VH,本文稱之為受事和諧(PF harmony);而帶有主事焦點中綴-om-的語詞中,僅有中元音能引發,本文稱之為主事和諧(AF harmony);在元音加插中,加插的元音會與鄰近的中元音同化,但我們無法確定此例中的VH是否也會受到高元音的引發。為了捕捉兩詞綴間元音和諧的不對稱,我們採用聯合制約(Local Constraint Conjunction, Smolensky 1993, 1995, Itô & Mester 1998)的方式分析。聯合兩項指涉到音段特徵的信實制約(IDENT-IO[F]),主事和諧的弱變化源於單一音段不得同時改變[high]和[round]兩特徵的底層標記,若主事和諧也能由高元音引發,則會違反此項限制。同樣地,高元音與中元音的不對稱(底層的中元音可變為高元音,但高元音不得變為中元音)也可以藉由另一聯合制約來禁止高元音在改變[high]的標記的同時產生一個較有標(marked)的中元音。此分析方式純粹是音韻取向的,也能成功解釋詞綴間元音和諧與否的現象。然而,將元音加插中的VH納入考量之後,由於缺乏必然的證據,前述全然音韻取向的分析可能是不足的,而需採用「詞素特定」的優選理論(morpheme-specific OT):倘若元音加插中的VH與主事和諧相同,亦不能受到高元音的引發,強變化的受事和諧則為此語言規則中的特例。基於此一可能性,共同音韻(cophonology)與詞彙標記制約(lexically indexed constraint)的分析方式也在本文的討論之中。然而,要決定何者分析方式為佳,則需仰賴更多的語言內部與外部證據。

並列摘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