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11.117.101
  • 學位論文

抗戰時期省級民意機構的建立:以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為例的討論(1939-1945)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關注的是抗戰時期的政治發展。在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建立了地方民意機構,其選在國家戰爭烽火當口成立,背後的動機與目的,以及戰爭與地方民意機構之間互生共存的辯證關係,筆者在闡述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實踐與發展過程中,皆一一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   在章節安排上,本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全文共分四章,分別討論戰時民意機構的緣起、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成立與發展,議政過程以及參與重大決策的議案分析。第一章為〈抗戰與地方民意機構的建立〉,將國民政府時期設置民意機構的契機,追朔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召開的國難會議,以及該會所引發的政治改革討論;到抗戰爆發後,在總體戰略下,國府成立民意機構的觸發點與背景,以及各省臨時參議會成立的情況。   第二章為〈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人事組成與召集〉。本章對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成立情形作一總體介紹,先就參議員的遴選機制作觀察,再剖析被遴選出的參議員的身分背景,及其地方連結網絡,以此幫助思考府會關係的發展與議案內容的解讀。最後描繪省臨參會的運作情形,包括會期次數、議事程序、選舉參政員、會外組織活動等,呈現一個立體發展的省臨參會。   第三章為〈四川省府會關係之演變〉。省臨參會直接監督的對象是省府,府會關係影響及議會運作的良窳。1938年1月劉湘過世後,四川省政變動不定,直到抗戰結束前一共經任了三位省主席,王纘緒、蔣中正與張群。政府首長的更替,從地方實力人物到中央黨政大員的輪替,帶給川省政衝擊與改變,省臨參會在議案中即呈現了與歷任省主席的權力交鋒。因此本章將探討省臨參會與三任省主席各時期間往來互動所碰上的問題,並藉此梳理川省政治的在戰時的發展情形。   第四章為〈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議案分析〉。本章對議案做全盤性的解析,從議案中觀察省臨參會的省政關懷,以及參與重大決策的表現。法定的議案包括參議員提案、政府交議案、政府交覆議案、政府施政報告、議員對施政詢問等,此外省臨參會並受理民眾請願案。抗戰時期國府最重大的財政改革之一為推動田賦徵實,川省臨參會在此案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捍衛地方利益與配合國家動員兩難之間,省臨參會與官方的辯答有一極具張力的過程。

關鍵字

抗戰 四川省 省臨時參議會 民主

參考文獻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台北:綜合月刊社,1974。
1.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中央日報》,成都,1940。
《中央日報》,重慶,194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