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205.159.48
  • 學位論文

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學教材內涵需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Economics Course Content : A Study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指導教授 : 黃美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學教材內涵之需求。首先從相關文獻探討建構高中經濟教育的課程內涵,並據此採取問卷調查,藉以瞭解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學教材內涵的看法。實證研究方面,乃抽查台灣中部地區六縣市124位高中公民科教師為有效樣本,以自編之「高中公民科經濟學教材內涵之需求調查問卷」調查教師的看法,所得之調查結果以各種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一、 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高中公民科教師的經濟專業背景不理想:124位樣本教師中,經濟相關科系所與師大公訓系所畢業等具經濟教育相關背景者不到四成;此外,大約有二成五的教師未曾修習過經濟相關學分;再者,有七成以上的教師未曾參加過經濟教育之相關研習。而上述教師的經濟專業背景,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教師;普通高中優於綜合高中與完全中學。此外,在公民科配課的情形上,公私立學校皆然,但以位於鄉下學校的配課情形較嚴重。 (二) 教師對教材內涵的看法:1.重要程度:教師認為本研究所列之教材內容皆適合列入高中教材之中,以「失業」、「物價膨脹」、「機會成本」、「生產資源」、「市場」概念最重要等。2.認知程度:教師對教材內涵的認知程度不甚理想,尤其是對「利率」、「其他經濟組織」、「家戶、廠商與政府經濟行為循環週流」、「政府政策與社會成本」等概念的認知最不理想。3.教師對教材內涵認為的重要程度與認知程度皆達顯著正相關,顯示教師對教材內涵的瞭解程度愈高,則認為其重要程度愈高。 (三) 教師看法的差異分析:1.不同背景因素(包括任教學校區位、屬性、類型,性別、教學年資、公民科教學年資、研習次數、主要任教科目等)的教師對各項教材內涵重要程度的看法,差異並不顯著,但在顯著題項仍可看出:(1)研究所學歷教師較之大學學歷教師能接受較多的教材內涵;(2)經濟相關科系所畢業教師較之師大公訓系所與其他科系所畢業教師能接受更多教材內容;(3)未曾修習過經濟相關學分的教師能接受的教材內涵則較修習過的教師為少。2.教師在下列背景因素的差異,其對教材內涵的認知程度會有顯著不同:(1)男性教師優於女性教師。(2)擔任公民科教學年資以6-10年教師的認知情形較佳。(3)研究所學歷教師優於大學學歷教師。(4)經濟相關科系所畢業教師優於師大公訓系所與其他科系所畢業教師。(5)未曾修習過相關學分教師明顯低於修習3學分以上之教師。(6)曾參加3次以上經濟相關研習的教師高於未曾參加過的教師。(7)以公民為主要任教科目教師優於非專任公民之教師。其餘因素則無顯著差異,分別為:任教學校之區位、屬性、類型,及教學年資。 (四) 教材(各章節)編輯需求:1.經濟的基本概念:「稀少性與選擇」、「邊際分析」、「供給與需求」;2.經濟制度的類型:「分配體系」、「經濟組織」、「競爭的角色」;3.政府的經濟功能:「政府的角色」、「政府無效率」、「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4.經濟價值與經濟倫理:「經濟倫理」;5.個人理財觀念:「家庭經濟學」、「消費者行為與權益」、「薪資與所得」;6.我國對外貿易狀況:「企業」、「投資與成長」、「競爭的角色」;7.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展望:「國民生產毛額」、「投資與成長」、「失業與物價膨脹」。 二、 建議: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本文僅提出下列建議: (一) 對經濟教育發展:成立全國性經濟教育研究機構及相關課程研究小組。 (二) 對教育行政單位:1.課程標準應呈現教材的具體內涵;2.將高中公民科列入大學多元入學經濟相關科系之選考科目;3.舉辦經濟教育研習。 (三) 對經濟學教材編寫:1.教材編寫應注重概念之發展;2.配合教師需求,並且邀請教師參與教材之編纂;3.以單元形式呈現教材;4.發展補充教材與教學媒體。 (四) 對高中學校單位:應重視公民科師資專業化,避免配課之情形。 (五) 對公民科教師:1.加強總體經濟知識;2.主動提升經濟專業知能;3.積極反映教材實施情形 。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economic education economics course

參考文獻


黃美筠(1998)「從經濟教育的立論基礎探討中學經濟學教學的內涵」,載於《公民訓育學報第七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所編印,頁201-220。
黃美筠(1996)「經濟教育理論的評介」,載於《公民訓育學報第五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所編印,頁193-222。
黃美筠(199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一新生經濟認知之分析」,載於《公民訓育學報第三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所編印,頁217-262。
歐用生(1986)《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蕭碧惠(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基本經濟認知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黃如慧(2009)。商職經濟學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9.01422
黃丹鈺(2001)。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11432695
鄭淑文(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專門知能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1820
陳懿萍(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課程認同、教學信心與專業成長需求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0961
張明偉(2011)。現職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00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