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56.48.19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選擇東宮組織、皇位繼承、太子監國、東宮兵制等四項東宮課題為主軸,試圖從此四大課題中,了解六朝隋唐東宮制度演變之軌跡及其意義。 皇太子作為儲君,其最大的作用與意義,是在穩定代代相傳的家天下王朝體制。因此從兩漢以下,整個東宮制度即越來越詳備,期能藉此抬高皇太子的地位,以免他人窺伺皇位,造成政局動亂或王朝革命。然而東宮建置到了隋唐以後,卻逐漸成為一項死的制度,失去了保障太子地位的功能。 就東宮組織而言,六朝的東宮組織快速成長,到隋唐而燦然大備,如同一小三省。而且由於魏晉以來尊崇諸貳,東宮之師傅及僚長,都由宰相重臣出任或兼領,用以匡輔太子,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隋代唐初。然而因為東宮官具有「清而不要」的特質,除非太子受到尊崇,太子地位得以鞏固,東宮官才有表現的機會,也才能發揮匡輔太子的作用。唐太宗奪嫡以後,皇太子僅是一指定而未必有能力即位的皇位繼承人,東宮官遂逐漸隨著太子地位的下降而滑落,不復具有匡輔的職能。高、武以後,東宮官多成為酬庸性質的贈官或加官,整個東宮組織亦如同虛設,僅成為處理太子私務的機構而已。 就皇位繼承而言,六朝的君主鑒於王朝革命頻仍,大都能謹守嫡長繼承原則,處心積慮地保護太子周全。是以到了隋唐,這項原則遂為律令體制的要素之一。可是隨著宮廷政爭的越演越烈及皇權的不斷集中,嫡長繼承原則卻遭破壞殆盡,太子地位也逐漸下降。隋煬帝奪嫡成功,已開啟藩王窺伺的先例,唐太宗繼起效尤,更使嫡長制度形同具文。唐代前期,具有嫡長子身份的皇太子中,僅中宗李顯一人能繼承皇位,其餘均遭廢殺;唐代後期,太阿倒持於宦官,太子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乃至無法建立儲君。 從太子監國制度觀察,六朝時期因政局演變繁複,故賦予了監國制度新的意義和內容,其最主要目的,是在保障太子的地位,以便皇權順利轉移。唐太宗因政變而監國,他在監國期間的做法,為後世創立了一個典範,既能收訓練儲君之效,又能協調兩宮,避免皇帝與太子過大的權力衝突,可說是六朝以來太子監國制度的一大發展。可是日益完善的監國制度,也在唐太宗身後就漸漸名存實亡。唐代前期,只有武德二年及貞觀朝的太子監國,真正發揮了輔助國家行政、教育太子與保障太子地位的三大功能;高宗朝以後,雖然監國制度大致上還能如常運行,但它一直與政爭或政變相終始,原本立意極美的制度,竟淪為政治角力的手段,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唐代後期的監國,則是黨派鬥爭中的制敵手段,變成僅具儀式上的意義,儲君實際上再也無監國之實。 以東宮兵制而言,六朝太子二率、四率、五率、九率、十率、三校尉、二將的陸續設立,顯示東宮制度日趨完備,太子地位日漸提高。然而正是因為東宮兵力的日漸強大,與皇權產生不可避免的矛盾,故兩晉南朝時,以儲位弒君逼宮的政治衝突時有所見,東宮兵也常能左右政局的發展。隋文帝鑑於北周過度集權中央,反而造就了自己以外戚的身份改朝篡位,所以他一方面分派諸子出鎮方面,各領重兵,作為中央的屏障;一方面也確立東宮十率制度,加強東宮兵力,以便與諸王所領重兵相侔。隋煬帝以東宮兵發動政變、唐高祖熟見前代故事,所以二人均減置東宮兵員,以致唐代初年的東宮兵已無法保護太子周全,唐太宗因而得以兵變擊殺太子,逼父退位。唐朝在玄宗之前,以太子為中心的多起政變當中,東宮兵並不居重要的地位,這與隋朝東宮兵常能左右右政局的情形迴異。儘管《大唐六典》所載東宮十率府制度仍然完備,實際上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在不斷強化的皇權底下,十率府已失去原本制度上輔弼太子的作用。皇太子既然失去東宮兵作為後盾,此後的皇太子(或皇太弟),只是名義上成為皇帝的接班人,而無法再左右政局,乃至發動政變。 綜而言之,六朝時期因尊崇儲貳,所以東宮諸項制度也隨之漸次完備,東宮制度的完備與太子地位的崇高呈現正比關係;隋唐以後,東宮制度逐漸變成徒具形式,也反映了太子地位的下降與不穩定。隋唐太子地位的不穩定,究其根源,仍與隋煬帝、唐太宗二人的奪嫡脫離不了關係,影響所及,使得唐代的帝位繼承充滿變數,政局也隨之不穩,以致唐朝的國勢也每下愈況,終至衰亡。

關鍵字

東宮 皇太子 東宮官 監國 東宮兵 六朝 隋唐

被引用紀錄


王胤傑(2015)。唐初東宮文官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5.00103
楊景森(2009)。北宋東宮官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09.00549
古怡青(2012)。隋代中央武官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2293
潘子正(2013)。唐僖宗朝前期(873-880)的政治角力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0433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