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81.222.152
  • 期刊

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糧食安全之衝擊與因應對策

摘要


台灣地區由於地狹人稠,且缺乏自然資源,糧食自給能力非常薄弱。目前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僅有29%,除蔬菜、水果、和魚產外,農業生產已不足以滿足國人的生存需求,必須由國外大量進口糧食與飼料。CO2濃度增高對作物生產的潛在效益將被溫度升高而抵銷,溫度升高除對水稻、多數蔬菜和溫帶果樹的生產影不利影響外,也將導致病蟲害損失增加,畜產品和水產品的生產減少。未來可供農耕的土地面積將會因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土壤鹽化、以及農地變更使用等因素,呈現逐年下降的情形。氣候暖化會加速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肥料用量爲配合高CO2環境下作物生長需求將增加,農藥用量爲因應病蟲害之增多也將增加,且農地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問題短期內仍無法解決,農地生產力將因土壤品質繼續劣化而減損。台灣地區有限且不穩定的水資源恐將將無法滿足未來各標的之需求,未來乾旱發生頻率也將提高,移用農業用水支援其他標的將是無可迴避,且乾旱通常伴隨高溫發生,作物所承受的水分逆境將更爲惡劣,未來農業生產受灌溉水量減少與灌溉水質惡化之影響將更爲顯著。全球氣候變遷雖有助於提高中高緯度地區糧食出口國的糧食生產量,但災變性天氣發生的頻率也增加,且位於低緯度地區之多數糧食進口國家的糧食匱乏情形將愈趨嚴重,若再加計外匯收入可能減少的效應,未來依靠進口糧食補足國人需求的風險將增高。爲因應氣候變遷對糧食供應之衝擊,農業部門將必須調和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和經貿發展間的需求,使不僅能滿足當代的糧食需求,且不會犧後代的生活品質。在眾多可能的調適與因應策略中,以下四項具有深遠的影響,謹提供相關決策部門參考。(l)整合農地政策以兼顧糧食安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2)調整作物生產制度以全盤考慮資源有效利用的均衡性,協助達成國家整體CO2減量的目標;(3)建立農地溫室氣體排放清冊與監測技術,進行減量措施成效評估,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4)推動精準農業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水資源浪費,減少農業非點源污染,提高作物生產效率,協助補強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的脆弱之處。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Hsieh, M. W. (2011). 農民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資源、對氣候變遷問題的認知與因應行為對調適策略與因應方法之影響-以台東縣稻作農民為例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riti Library. https://doi.org/10.6346%2fNPUST.2011.00108
陳淑燕(2018)。蔬菜價量關係之研究-以西螺、溪湖、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800577
吳明桂(2016)。季節氣候變異對臺北市進口蔬菜批發價格變化的影響-以蘿蔔、萵苣、青花菜、西芹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602377
葉庭歡(2015)。國產農產品直銷管道之消費者行為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5.02775
陳巧霖(2014)。氣候變遷對櫟林帶特徵種之衝擊評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4.015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