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3.210
  • 期刊

臺灣理論與知識生產:以一九九○年代臺灣後殖民與酷兒論述為分析對象

Taiwan Theory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n Taiwan’s Postcolonial and Queer Discourses in the 1990s

摘要


臺灣快速轉譯、援用西方理論,從後現代、後殖民、精神分析、酷兒、女性主義、現代性、全球化理論等等不一而足。但如同陳瑞麟指出,臺灣很少討論對西方理論的風格化應用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論家族、理論系譜?能否被國際學界看到?本文認為另一個重點應放在理論如何被轉譯、挪用、再生產?如何被接合到臺灣既有的論述(也是某種理論)?在知識生產過程中有無誤用、濫用或不足之處?在解嚴前後,理論被接受,通常是因其具有挑戰體制、重新詮釋過去、開展未來的進步性,但不同的脈絡與政經社會條件下,理論援用的適切性仍需要被檢視。本文以一九九○年代臺灣後殖民與酷兒論述為分析對象,探討臺灣理論與知識生產。我將藉由討論兩種論述各自內部的論戰與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交鋒,一方面探討在當時臺灣的脈絡下後殖民與酷兒理論援用的適切性,另方面討論臺灣所形成的後殖民與酷兒理論家族。

參考文獻


邱懋景紀錄,〈尋找「臺灣理論」的可能性〉,《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第一期》(2012),http://ts.ntu.edu.tw/e_paper/e_paper.php?sn=1(2015.5.17 徵引)。
廖朝陽,〈誰給林強騙去啦?─參差發展中的複質文化〉,《自立早報》(1991.12.20-21),副刊。
(2006)。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
Abelove, Henry(edited),Barale, Michele Aina(edited),Halperin, David M.(edited)(1991).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New York:Routledge.
Anderson, Benedict(1983).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