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0.118
  • 期刊
  • OpenAccess

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

摘要


嘻哈最初在80年代末期引進台灣時,是以零散的形式被接受的。最早有以錄影帶為媒介傳入的街舞,還有台灣比較西化的流行歌手帶來的饒舌音樂。兩者都沒有形成如同現在一般的嘻哈流行風潮,也沒有一個嘻哈社群的出現。饒舌在當時被分割成兩個面貌,一個是將饒舌樂結合台灣本土音樂「唸歌」的傳統,來演唱政治性的抗議歌曲;一個是將饒舌樂當作一種西洋音樂元素,製作展現party氣氛的歌曲,並與街舞結合,產生了許多舞蹈歌唱團體。一直要到90年代中期在一批所謂嘻哈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以舉辦party、比賽活動的方式,試圖複製美國嘻哈文化的概念,才逐步建立一個嘻哈社群。在2000年之後,嘻哈在商業市場上與青少年身份認同上有著顯著的影響,唱片工業、媒體與政府在此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從各種面向型塑嘻哈,建立了一個台灣流行化的嘻哈面貌與內涵。台灣一些新興的饒舌音樂團體也企圖建立具有台灣自己風格的饒舌音樂,包括用台語表演、在節奏增加傳統樂器的元素等等,想以地方的力量馴化外來的嘻哈。這些豐富的元素構成了今日台灣地方化、流行化的嘻哈面貌。另一方面,一個有別於這些主流面貌卻往往被人忽略的嘻哈群體也一直存在者。這裡的人在上述的機制外推廣嘻哈文化,以回歸美國嘻哈音樂的感覺為其主要訴求,他們以學校社團的課程、小間唱片行的進口唱片、小型party活動的舉辦等方式來推廣音樂。他們的力量相對於唱片工業、媒體、政府當然非常微弱,相對而言也比較隱晦,卻是在分析台灣嘻哈文化時不能忽略的部分。他們表現的是看似虛無游離的流行文化中不可被化約的部分。本文主要想表達的是,現今全球化下文化的流動絕非單向的輸入與複製,而是在地方想像的、科技的、群體的、個人的力量交互運作下形成今日的面貌。其實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地方再生產的過程,也是一個資源競爭的過程。不同的力量包括政府、媒體、唱片工業,甚至比較隱晦的地下世界彼此碰撞,使得嘻哈在台灣的文化內涵不斷地變動,其社群始終不是像我們從視覺看到的,一個具有高度同質性的社群,而其中內部的差異往往是被許多觀察台灣嘻哈文化的人所忽略的,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嘻哈文化有其地方無法完全消化的價値。筆者試圖釐清嘻哈傳入台灣這段過程的系譜學,希望藉由這個工程能瞭解嘻哈在台灣錯綜複雜的形成過程,來說明現今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過程。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韓怡臻、柯皓仁(2021)。應用自動文字探勘於臺灣中文饒舌音樂歌詞之研究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8),1-41。https://doi.org/10.6853/DADH.202110_(8).0001
楊靚姝(2009)。《功夫嘻哈》電影劇本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9.00102
蔡彥輝(2015)。遊憩專門化、涉入程度與個人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街舞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3/ISU.2015.00115
施昱竹(2012)。舞動台灣─ 談嘻哈街舞自1980年代末期進入台灣後,這20年來的發展流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872
陳冠妤、林昕翰、畢璐鑾(2021)。街舞參與者幸福感對自覺健康之預測力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8(1),48-61。https://doi.org/10.6214/JSRM.202106_18(1).000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