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0.204
  • 期刊

「僕本恨人」與「我身如是相」-論〈恨賦〉之恨

摘要


〈恨賦〉是江文通被貶閩中在其所鑿禪窟習禪時的產物,是他某一次修習白骨觀的體驗的真實記錄。在這次體驗中,他先是看到了平原上塚間的「蔓草縈骨」,「拱木斂魂」,由此而「心驚不已」,見諦驚悟。在思量分別中,他想到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前世今生,一是其身體皆虛空而不真實,無論是富貴繁華、貧賤孤寒、賢與不屑,還是罪惡與善良,他們死後都將膚肉盡除、「閉骨泉裹」。二是這些歷史人物的前世充滿了「隨生愛不同」的各種婬貪,即緣各自出身、性格、環境、命運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慾念,這些婬貪曾使其如處火宅,煩惱不已。三是這些歷史人物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生前的所作所為都是貪愛,也不明白他們的種種理想和追求都是煩惱、都是恨,因此,他們死後也無法得到解脫,將進入六道生死輪回,沉淪於無盡的痛苦之中。通過體悟這些歷史人物的前世今生,江文通了知了「我身如是相」,深知自己死後也將是身體敗壞離別,「與土共合」,因此想到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為功業理想所作的努力和奮鬥,就像這些歷史人物的前世一樣,都是虛假、不可靠,終究是不可得到的。而自己先時愚癡,不知這個過程正是「為無量煩惱所覆造作諸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痛苦。在認識了〈恨賦〉的這一思惟軌跡的含義後,其創作目的也就十分清楚了,很顯然,江文通的〈恨賦〉絕不是單純地詠史,也不是借詠史以抒人世之俗情,它之所以鋪寫歷史上各色人物的生死遺恨,目的是用於鑒照自己,得到「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的證悟,從而徹底否定自己的現實人生,在人生失意之際獲得精神上的救贖和解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