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61.246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過去中文字彙辨認歷程之發展研究中,關於單字語意部件的語料特性,鮮少進行細緻的操弄與探討。語意部件的處理,反映了兩種可能的內在歷程,其一為語意部件出現在單字內的次字彙歷程,其二為含有這個語意部件的單字字群間的相互影響歷程。本研究分別以國小三年級、六年級兒童及大學生為參與者,同時進行了操弄單字字頻與語意部件組字數二因子設計的實驗,觀察字彙判斷作業的表現,以探討語意部件處理在兒童識字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於不同年齡層,皆穩定地觀察到目標字頻變項之促進效果,顯示本研究字彙作業於各發展階段皆能夠敏感反映字彙觸接之歷程。進一步探討語意部件組字數變項,結果顯示語意部件組字數對於國小三年級兒童字彙判斷之作業表現有促進的效果。然而在國小六年級兒童與大學生,均顯示語意部件之操弄無顯著影響效果。本研究據此推論,國小三年級兒童字彙處理歷程中,仍會倚賴單字內的語意部件協助識字的歷程。這種辨識歷程,可以採用雙向激發模式,解釋次字彙與字彙訊息所產生的交互激發。但國小六年級兒童及大學生在進行認字過程裡,已觀察不到語意部件能扮演的次字彙角色。本研究最後提出兒童相對於成人在部件處理差異的原因及規劃未來的方向。

  • 期刊

本研究以「旁觀者」(bystander)角度切入,探討同儕關係、從眾行為與認知同理心對網路霸凌行為的影響。綜觀過往實徵研究,網路行為受到個體人際互動關係與情感認知能力的影響,其中社會影響是個體抉擇網路行為的條件之一。是以,本研究以「同儕關係」、「從眾行為」與「認知同理心」三個因素來探討網路霸凌旁觀者的行為傾向,並以自陳式問卷調查與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分析台南市12所國中的884位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國中生的負向同儕關係、高從眾傾向、低程度認知同理心與助長網路霸凌行為有關。其次,國中生的正向同儕關係、高從眾傾向與高程度認知同理心有效預測旁觀者之保護行為。再者,局外者的行為與正向同儕關係和低認知同理心有關。最後,性別在從眾行為與保護者模型上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學實務現場與未來網路霸凌相關研究之建議。

  • 期刊

於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延長就業年限是解決勞動力不足的一種方式,目前的中年就業者被迫延長其專業年限因應新政策。本研究以9位中年人士為研究對象,探索其歷經的職涯危機與因應危機的調適策略。以E. H. Erikson(1959, 1994; Erikson, Erikson, & Kivnick, 1994/2000)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與P. B. Baltes(1987, 1997)的選擇、最適化及補償(selection, opt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SOC)調適策略為理論框架,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深度訪談收集研究資料,現象學取向的資料分析方式,研究發現:職涯發展歷程具有類似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現象,職涯危機的現象類似於心理社會發展危機,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未達青少年期者,職涯危機主題與個人能力較為相關,心理社會發展階段達到青少年期以後者,職涯危機主題與自我和產業的連結較為相關。因應危機採取的行動共有三種:轉換工作、學習行動,以及尋求他人協助,分屬於基於失去後的選擇、最適化與補償策略三種調適策略,每一位在經驗職涯危機時,至少會應用兩種以上的調適行動,唯採用最適化與補償策略才有助於邁入下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本研究針對Erikson對危機的論述,深入探討Erikson的理論面向,並歸納因應職涯危機主題與調適行動,研究可提供Erikson理論運用於職涯發展之例證,以供職涯發展相關實務與後續研究工作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