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42.165

經濟前瞻/Economic Outlook Bimonthly

中華經濟研究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中華經濟研究院受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委託,與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進行臺灣採購經理人指數之編製研究,並分別自2012年11月與2015年1月起正式發布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Taiwan Manufacturing Index, PMI)與臺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Taiwan Non-Manufacturing Index, Taiwan NMI)。有別於其他國家,臺灣採購經理人指數報告除提供全體製造業PMI與非製造業NMI外,另提供產業別PMI/NMI,及各產業相對應之生產數量(商業活動)、新增訂單數量、人力僱用數量、現有原物料存貨水準、供應商交貨時間、未完成訂單、客戶存貨、新增出口訂單、進口原物料數量、原物料價格、存貨觀感、服務收費價格與未來六個月展望等細項產業別資訊。由於實務上X-13-ARIMA-SEATS軟體要求至少5年的資料才能進行季節調整,再加上讓農曆年的影響充分發酵,故自2018年4月起中經院開始發布季節調整後PMI,並於每年4月回溯修正一次(Revisions)。中經院針對有明顯、相對穩定季節性之PMI總指標,新增訂單、生產與人力僱用三指標分別進行季節調整,供應商交貨時間與現有原物料存貨水準則因季節性不穩定,故不作任何調整。季節調整作法已考量農曆年移動假日效果,並區分農曆年前、農曆假期與農曆年後之差異。PMI五項組成指標外之六項擴散指標以及產業別數據則全數為未經季節調整後之原始數據,故數值仍會反映一定程度之季節性。在每期『產情快遞』專欄中,我們將利用簡單的圖表與重點論述,讓您快速掌握臺灣製造業及非製造業的近期表現,並在製造業六大產業與非製造業八大產業中各擇一值得注意的產業做詳細報導。

  • 期刊

「追求公平貿易,削減貿易赤字」是美國貿易政策的主軸;也是川普使美國可以再次偉大,重返世界經濟強權的重要關鍵。川普自上任來推動多項貿易政策,其中以對於中國大陸的措施力道最強,對全世界經濟影響也最大,此也使得未來全球經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與挑戰。

  • 期刊

2017年8月美國川普總統針對中國大陸在強制技術移轉、竊取商業機密、國營企業補貼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周等「不公平貿易行為」,啟動了301調查,並引發一年多來遲遲無法閉幕的美中貿易戰。演變至今,美中貿易戰已不是單純解決美對中的貿易逆差問題,而是關乎兩國在軍事、外交、科技各層面的霸主地位。後續兩國能否和平相處,尚需靠兩國領導人的智慧。

  • 期刊

美中關稅大戰已延燒逾一年,且在9月1日有一波新的攻勢。美中相互課徵關稅不僅對美中雙邊貿易造成影響,在供應鏈關係下,亦波及至第三國,同時造成明顯的貿易移轉效果,出口彼消我長。不過,美中關稅大戰也讓全球籠罩在不確定風險中,貿易及投資活動皆有減少趨勢。美中關稅大戰,誰是贏家?難說!

  • 期刊

美中對抗造成全球的經濟動盪,對企業而言,除了須面對美中互相加徵關稅,造成的營運成本上升或調整布局之外,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進出口管制措施,同樣是身處於全球供應鏈中的廠商所需注意之處。而一個更加快速變動的全球營運環境,以及可能分裂的美中供應鏈,或許是可預見的未來。

  • 期刊

美國於9月開始對來自中國大陸的進口品實施第四波的關稅措施,使得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全部面臨高關稅的窘境,無一倖免;中國大陸也宣布將全面停止採購美國農產品,無形的貿易戰烽火綿延,短期間似乎沒有轉圜的餘地。美中貿易戰的白熱化,不僅影響國際貿易量的成長,更使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生產與銷售版圖將產生巨大的變化。

  • 期刊

面對川普總統本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思想而在對外經貿措施上不斷出招,世界各國亦紛紛透過雙邊協商或WTO談判場域回應美國之政策。本文針對歐洲、美洲、以及亞洲之主要國家與美國經貿矛盾的始末及其應對措施進行說明,主要包含歐盟、俄羅斯、美洲的墨西哥、加拿大、亞洲的日本、韓國、印度等,以從中掌握各國面對貿易戰之態度與發展方向。

  • 期刊

隨著近年反全球化浪潮及貿易戰的興起,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有了較過往更為不同的發展。整體而言,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仍是各國主要對外經貿策略,「雙邊與大型FTA並行方式推進」及「大型FTA加速形成」已是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發展趨勢。對以貿易立國的臺灣而言,掌握全球經貿局勢的快速變化,或將可對我國經貿發展帶來新機會。

  • 期刊

「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正式將人口失衡及城鄉不均視為國家必須面對的嚴峻議題。除了國家發展政策必須因應,地方發展如何配合也成為當務之急。地方發展必須建構在公民參與上才能共同解決社區問題,本文剖析與地方創生相關的政策: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及創造城鄉新風貌。最後指出各界必須意識到「人口紅利不再」與「產業結構轉型」,然後善用產官學研社力量對症下藥,才能達到人口回流的創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