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6.13

Acta Zoologica Taiwanica/動物學刊

臺灣大學理學院動物學系,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可氯丹(chlordane)及林丹(lindane)爲長效性有機氯殺蟲劑。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環境中殘留的可氯丹及林丹對多齒新米蝦(Neocaridina denticulata)所造成之慢性毒性影響。將多齒新米蝦曝露於亞致死濃度之可氯丹(1及10ng/L)及林丹(0.1及1μg/L)下來進行試驗,於曝露後測定多齒新米蝦成長速率、脫殼時間、耗氧(QO2)、排氨量(ENH4(上標 +))及氧氮比(O:Nratio)改變的情形。實驗結果顯示可氯丹及林丹均會抑制成長及改變脫殼時間,並使曝露初期各組的耗氧量上升;而在實驗後期的第14至28天,各試驗組的耗氧量則會逐漸回復正常值。此外,可氯丹的試驗組中排氨量降低,氧氮比增加;而林丹的試驗組則呈現排氨量上升,氧氮比減少的情形。由此可知,多齒新米蝦的成長的確受到亞致死濃度之可氯丹(1及10ng/L)及林丹(0.1及1μg/L)的毒性影響。

  • 期刊

本論文比較了TL二型及BST-18型二台二氧化碳雷射的物理及生物效果。使用熱感紙來量測雷射光圈的均勻度及大小,使用熱量計(thermopile)來測量雷射光的平均能量,並使用紅外線偵測器來測量雷射光照射黑體後的表面溫度變化。相較於TL雷射,BST雷射在相同平均能量下,光圈內熱能均勻,光束平行少有擴散現象。當雷射光照射在大鼠尾部,BST雷射需要四倍以上的平均能量才能達到與TL雷射同樣的閃尾比例。當使用相似的生物效果能量照射大腦皮層中預埋了電極的大鼠,可以測到同樣形式的誘發電位及神經細胞反應。

  • 期刊

本研究中,比較了巴拉刈與馬拉松對日本沼蝦的攝食、耗氧量及體重變化的影響。兩種農藥對日本沼蝦的攝食率均會造成顯著的影響,當巴拉刈和馬拉松的濃度升高時,攝食率則隨之下降。在體重變化方面,當兩種農藥的濃度增加,蝦體的重量則呈現遞減的趨勢,且巴拉刈造成的影響較馬拉松顯著。而在耗氧量方面,當水中的含氧量減少時,暴露在巴拉刈和馬拉松中的蝦體其耗氧量的減少,較對照組的蝦體來的顯著。

  • 期刊

在大雨過後的清晨常可看見蚯蚓陳屍水漥中,為何在爬出地表後不爬回土壤而死於水漥中呢?本實驗以會呈現此行為的Amynthas gracilis為實驗動物,發現紫外線是一關鍵因素。特別是UV-B會影響其爬行能力並造成死亡率的增加。由照射時立即的行為反應及之後發生的體表病變,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反應,急性為蚯蚓照射時會立即出現肌肉強烈收縮,有不正常S型爬行行為及跳動;慢性反應則會造成表皮和肌肉細胞的破損及個體的死亡。在測量蚯蚓泡過水再加以UV-B照射後的耗氧量發現,其耗氧會明顯降低,推測是由於紫外線造成肌肉無法正常收縮,而蚯蚓氧氣的取得是藉由濕潤的體表讓氧氣滲透,再經由肌肉的收縮使血液中的氧氣帶至身體各處,因此當紫外線照射後,體表的傷害會阻擋部份的氧氣進入血管中,肌肉無法正常運動造成蚯蚓血液循環變緩,造成缺氧(耗氧降低)而死。在測量與氧化壓力有關的物質及酵素發現,蚯蚓體表在照射UV-B後,體表的脂質過氧化現象會增加,抗氧化酵素(catalase及GPx)活性會降低,並且直接測量其中的H2O2發現含量會增加,顯示氧化壓力是造成蚯蚓體表傷害及死亡的原因之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白點症病毒(WSSV)爲嚴重危害世界養蝦產業之重要病毒性病原體,本研究自人工感染螯蝦之血淋巴中純化出之病毒顆粒以梯度丙醯硫胺膠體電泳分離其結構性蛋白質,經胰蛋白酶水解後利用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LC-nanoESI-MS/MS)進行胺基酸定序。將得到的序列以NCBInr資料庫進行比對,共辨識出33個WSSV結構性蛋白質基因,其中20個爲首次被發表,加上無法在此被辨識之6個已知結構性蛋白質,目前WSSV病毒顆粒至少由39個結構性蛋白質所組成。其結構性蛋白質基因之轉錄表現係利用微陣列分析,多集中於感染晚期(12h.p.i.)才開始表現;依其基因表現趨勢進行叢集分析,將WSSV結構性蛋白質基因分爲四群,同群之基因於病毒感染週期中扮演相似角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檢驗Fooden and Albrecht (1999)所提出之恆河猴系獼猴演化及遷移的假說,由分子證據顯示過去恆河猴族群確實發生過大舉南遷事件,然而事件發生的時間並非最後一次冰期,而應追溯回更早的時期。另外,由恆河猴系獼猴間遺傳分歧的程度來看,恆河猴並未於最後一次冰期再度拓殖日本及台灣。由於恆河猴及台灣獼猴具有類似模式的單倍型鹼基差異分佈,推測晚更新世時,獼猴族群可能具有相似的族群歷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在早期胚胎發育的過程,大量的細胞骨架發生重組的現象。其中,小GTP水解酵素(small GTPases)例如Rho,Rac,和Cdc42等,是調控細胞骨架訊息傳導的重要因子。爲了研究Rho如何調控早期胚發育,我們將Rho抑制劑細菌毒素Clostridium botulinum C3-exoenzyme(簡稱C3)利用顯微注射打入斑馬魚的早期胚以抑制Rho的活性。我們發現隨著施打C3劑量的升高,斑馬魚的卵裂(cleavage)以及原腸化(gastrulation)初期的外包過程(epiboly)被阻礙的程度越嚴重,但若同時注射持續活化態的RhoA與Rac1則可以拯救或防止C3造成的現象,然而Cdc42卻不能。再加上dominant-negative Rac1和Cdc42並不會造成前述的現象,所以我們推論只有Rho對早期斑馬魚胚的卵裂及原腸化是必須的。此外,當注射Y-27632,一種Rho激酶(Rho-kinase, ROCK)的拮抗物時,同樣會抑制卵裂與原腸化。最後,斑馬魚的色素生成(melanogenesis)以及色素細胞的出現,在一部分被C3注射的魚卵中甚至出現延遲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並沒有出現在被Y-27632注射的魚卵。這些結果顯示Rho調控斑馬魚早期發育中卵裂與原腸化經由ROCK的訊息傳導路徑,而Rho調控色斑生成則經由目前尚未判定的路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篇研究取用本土水產養殖中的經濟性魚種,莫三比克吳郭魚(Mozambique tilapia),當作實驗動物。主要目的是想探討性荷爾蒙對仔魚早期發育時的基因調控,鑑定出可受性荷爾蒙所開啓或抑制的基因以及這些基因在仔魚早期性別分化關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探討。我們根據中山大學蔡錦玲博士在2000年發表的報告,自製添加有性荷爾蒙(甲基睪固酮或雌性素)的飼料,在授精後10至20天投餵甲基睪固酮(Methyltestosterone, MT)飼料;在授精後7至20天投餵雌性素(17β-estradiol, E2)飼料。我們將經過MT、E2飼料投餵過和投餵一般飼料的三組仔魚收集,分成頭部與軀幹部分,分開萃取組織RNA,採用減差基因組方法(PCR-select cDNA subtraction kit),篩選出可受性荷爾蒙所調控的基因。將這些基因片段送入pGEM-T aesy載體中,送去做定序及基因片段大小鑑定,將得到之序列輸入NCBI資料庫做比對,已找出一些有興趣的基因。初步想先探討可受MT所屬表現量增加的基因Parvalbumin和Transferrin,以RT-PCR和石蠟切片原位雜交法(Section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這些基因的表現情形,發現Parvalbumin會在成魚肌肉、心臟、鰓、腎臟、腦和卵巢組織有表現;Transferrin則會在腦、肝、卵巢及精巢組織有表現,細部來看,Parvalbumin會在成魚腦部大腦內側接近海馬迴(hippocampus)位置會有表現,基因的表現分析工作還在進行中。未來的目標是在探討這些基因受性荷爾蒙調控後,在仔魚早期性別分化關鍵時期之角色扮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是形態與構造十分簡單的小分子水解磷酸脂(lysophospholipid, LPLs),對細胞的生存、複製、增生及分化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LPA和S1P會經由和細胞表面特異接受器(Edgreceptors)之接合來達成對細胞的作用,進而活化各種中下游之細胞基質,以達到傳遞訊息的目的。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是一群zinc-dependent的蛋白質水解酵素,可分解許多細胞外間質(extracellular matrix),參與在組織重建、胚胎發育、傷口修復等過程中,且會增加癌細胞侵入的能力,其中MMP-2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員。在本研究中,使用RT-PCR,西方墨點法和substrate gel等實驗方法,探討水解磷酸脂對內皮細胞MMP-2表現的調控,發現包括在mRNA,蛋白質和酵素活性等層次皆受到調控。也觀察到S1P能調控MMP的天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ases的表現。因此推論水解磷酸脂可以經過對MMP-2表現的調控,造成細胞遷移或侵入能力增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近年來,在養殖草蝦(Penaeus monodon)白點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檢測結果顯示,90%以上皆爲白點症病毒帶原蝦。本研究以反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得知,在白點症病毒低帶原草蝦檢體內,白點症病毒基因wssv194,wssv313與wssv369確實進行轉錄表現,推測其與蝦白點症病毒的潛伏有關。而初步啓動子分析顯示,wssv194之啓動子在昆蟲細胞中可被辨識並進行轉錄作用。其核心啓動子可能位於ATG上游126 bp之中,爲帶有起始子序列之啓動子(Inr+promoter)。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