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09.211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醫師工作過勞已是社會議題,醫師勞動權益的保障,已不能忽視。「勞動基準法」所定的規範,是勞動權益的最低標準,受僱醫師希望能獲得渴望已久的保障。其他行業適用勞基法過程上也面臨類似問題。但從社會公義角度,醫師納入勞基法究竟是對民眾醫療權益的保障或是減損?當其他排班的醫療人員均納入勞基法保障,以及當類似具有長時間工作性質的會計師、律師陸續納入勞基法保障後,醫師尚未納入的正當性為何?到底醫師適用勞基法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本文將從勞動基準法上規範的勞動權益保障分析出發,並藉由會計師、律師適用的進程,觀察此二自由職業的適用經驗,進一步提出醫師適用勞基法可能的方式以及需要的配套措施,以提供未來政策規劃之參考。

  • 期刊

目標:熵在熱力學的領域中,指的是失去的熱量或無法利用的能量的量測,應用於人口學中,其可視為生命表中損失之人年數相對於平均餘命之比率,若喪失的人年數的比率(熵)愈小,則人們所能生存的平均餘命(功)就會愈大,反之則會愈小。本文旨在探討出生及中、老年時期生命表熵及惡性腫瘤熵之變化趨勢。方法:闡述說明生命表中平均餘命,死亡率變化速率與熵的關係及其特性,並利用台灣生命表相關資料探討生命表熵及疾病熵(惡性腫瘤)變化趨勢。結果:研究結果顯示1952年至2014年生命表熵H_0(0歲熵)男、女性皆呈平穩曲線下降,H_(40)(40歲熵)男、女性則有震盪起伏現象,H_(65)(65歲熵)是震盪起伏上升,幅度較H_(40)為大;HE係指因死亡率減少所能增加的平均餘命,其變動趨勢顯示HE_0呈現下降趨勢,而在HE_(40)與HE_(65)則是上升的;1975年至2014年惡性腫瘤熵,男、女性均呈上升趨勢,其對平均餘命的影響亦然。以2014年平均餘命推算,若當年所有死亡率悉數去除(免死一次),則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為89.8年及94.92年。結論:本研究初步檢視生命表中熵的變動趨勢,發現中、老年人熵值高(特別是中年人),意謂較少的系統能量可以轉化為功(存活的生命年數),因此延遲老化應是未來努力的目標;惡性腫瘤熵男、女均呈上升趨勢,且男性高於女性。另外,2014年資料顯示,惡性腫瘤熵影響中年時期的減損甚鉅,顯然中年時期的預防應重於一切,至於其對老年男、女性平均餘命的影響分別為18%及10.7%,亦不容小覷。延遲衰老及癌症預防應列為政府健康促進政策要務。

  • 期刊

目標:開發台灣膳食暴露評估模型,評估有機磷農藥殘留之健康風險。方法:查詢56項有機磷毒理資料,收集2014年總膳食調查及後市監測殘留資料1,235筆,聚類台灣飲食回憶資料401,551筆。採用SQL (structural query language)語言,建立毒理、濃度及攝食量三種關聯式資料庫。攝食量估算採用OIM (observed individual mean)演算法,操作介面採用GUI (graphical userinterface)技術,根據標的器官系統估算累積風險。結果:開發四種GUI雲端模組,毒理模組查詢各類危害物之毒理資料;濃度模組比較各類食品之後市監測與膳食調查濃度;攝食量及風險模組可根據族群及食品類別,估算攝食量及健康風險之各項統計值。以一般族群全部個體平均攝食為指標,顯示有機磷之累積風險為8.94%,其中普硫松之貢獻達73%,含普硫松之前三高風險食品為:芥菜類、芭樂類及莧菜類。結論:平均而言,台灣一般族群有機磷殘留之膳食暴露無潛在風險(<10%),建議後續開發高端風險演算模組之第二層級評估。

  • 期刊

目標:針對穀類研磨場所空氣中之細菌及真菌等微生物進行調查,以瞭解其濃度與菌種等特性,並且評估製程與環境對其所產生之影響。方法:3家穀類研磨依照製程劃分為原料存放區、前置作業區、加工調理區及包裝區,於各區實施空氣中細菌與真菌每日三次採樣及環境條件量測與人員計數,而後進行濃度量測與菌種鑑定。結果:在3家穀類研磨作業場所中,場1細菌平均濃度為15,879 ± 6,515 CFU/m^3;場2為21,243 ± 5,258 CFU/m^3;場3為3,672±1,741CFU/m^3。場1真菌平均濃度為8,801 ± 1,566 CFU/m^3;場2為15,909±6,406 CFU/m^3;場3為3,954±1,903 CFU/m^3。3家穀類研磨場之空氣中真菌與細菌濃度場內/場外比例則介於5-10倍之間,顯示場內確有污染來源貢獻,惟三階段採樣時段與不同製程之細菌與真菌濃度,均未有觀察到統計顯著差異。整合3場細菌中優勢菌種則發現,研磨場1以Pseudoxanthomonas (61.50%)與Brevibacterium (17.74%);研磨場2之Thermomonas (45.24%)與Micrococcus (26.81%);場3則以Pseudoxanthomonas (57.59%)與Micrococcus (23.19%)等細菌菌種佔大多數。另真菌菌種於3間穀類研磨作業場均以Aspergillus真菌屬佔大多數。結論:穀類研磨場所空氣中之細菌與真菌濃度顯著高於場外,建議可加強通風換氣與個人防護等職業衛生措施,以確保作業人員健康。

  • 期刊

目標:健康—照護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已由醫護個人經驗或獨特秘技主導的局面轉向依靠臨床驗證有效而公開發表的最佳實務。此一趨勢導致醫院必須不斷學習新實務,方能避免落後他院,進而提升醫療水準。儘管醫學文獻對於最佳實務的規範嚴謹清楚,但是醫院導入新實務後,在結果面上仍會發生醫療品質不佳的問題。對此關鍵議題,本文主張雙環學習模式有助新實務學習成效的提升。方法:本文選取兩個分屬不同醫院的同質開刀團隊,執行相同新實務,作為研究對象。以開刀團隊的學習曲線,作為衡量學習成效的指標。結果:透過對兩開刀團隊成員問卷施測及統計分析,發現兩團隊在使用單、雙環學習模式的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影響開刀團隊執行新實務的學習成效。結論:此研究結果顯示團隊行動效能的提升確實可透過雙環學習模式來達成,且其提升效果遠勝於單環學習模式。在實務面,建議醫院經營者不應只倚賴醫學文獻的管理和專業實務者的知識,可考慮營造有利雙環學習模式運作的情境,才是提升醫療品質理想的作法。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遠距健康照護能否減少可避免住院及抑制醫療費用成長?方法:研究對象為中部某醫院遠距健康照護計畫「銀髮族U-Care計劃」之收案個案(實驗組)以及該地區未參與計畫的居民(對照組)。我們以傾向分數配對模型自健保資料庫2009-2011年的醫療利用檔擷取對照組,以住院總次數的成長平均數為中點,區分「高醫療利用成長」與「低醫療利用成長」兩族群,再以差異中取差異迴歸探討遠距健康照護對可避免住院與醫療利用之影響。結果:遠距健康照護使得高醫療利用成長族群的門診次數增加約2次、可避免住院次數減少0.052次,每次住院費用、每次門診費用與門診住院總費用分別約減少8,743、225與15,917點;遠距健康照護使得低醫療利用成長族群住院總次數減少0.036次、門診次數增加約1次。結論:遠距健康照護對高醫療利用成長族群的可避免住院次數與醫療利用有顯著的抑制效果。然而,研究個案參與此計畫無須支付任何費用,對於遠距健康照護有助於健保財務管理的正向效益推論仍須持著謹慎保留的態度。

  • 期刊

目標:結核病是台灣法定傳染病中死亡數最多的疾病。被感染後一生中有5~10%會發病,現在65歲以上老年人,在台灣結核病高盛行年代感染機率高,隨著年紀增長抵抗力下降,對老年人的健康威脅值得注視。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鳳林鎮老年人肺結核知識、態度及預防行為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提供疾病防治建議。方法:以鳳林鎮各關懷據點65歲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進行。結果:肺結核知識答對率64.5%。在態度層面,民眾最害怕被別人知道罹患肺結核(40.9%);並期望已經在治療且醫師也說不會傳染的肺結核病人戴口罩(73.1%)。受訪民眾的預防行為,以到醫院時戴口罩的情況最低(56.5%)。同時控制相關因素後,衛福部社家署補助之關懷據點的民眾採取預防行為勝算比是原住民委員會等單位補助的2.55倍,達統計顯著意義。結論:肺結核知識中,老年人最欠缺傳染途徑的訊息。不同關懷據點之民眾在預防行為上有所不同,未來應分別就不同關懷據點,加強老年人的肺結核知識、態度,以改善其預防行為。

  • 期刊

目標:死因統計是評量健康城市、探討地區疾病負擔的重要指標,隨著開放資料的浪潮,鄉鎮死因統計數據已開放給全民使用,本研究建構線上互動式死因地圖,期能讓各界更方便探索長時期鄉鎮死因的時空變化。方法:使用輕量程式語言JavaScript進行網站功能的開發,死因資料來源為政府開放平台中1991至2013年全死因統計與癌症死因統計,人口統計資料來自內政部,用以計算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空間統計功能使用Local Moran's I方法進行死亡率空間聚集的偵測。結果:在線上地圖中(http://mortality.geohealth.tw)使用者可以探索縣市或鄉鎮、不同年度、性別、死因的空間分佈,透過動畫方式可一次瀏覽多年度死因資料,並可透過空間統計功能找出特定死因聚集的熱區。若選定某一特定縣市或鄉鎮,互動式統計圖將會顯示該縣市或鄉鎮死亡率位於全國的排名、分性別死亡率、時間趨勢圖,亦可顯示各縣市或鄉鎮的十大死因。結論:藉此網站同時可以查詢死因統計在各地區的時空變化與各種死因的組成方式,將有利於衛生政策制訂與探討健康不平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