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15.120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探討嘉南地區大氣中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PM_(2.5))濃度與氣象因子相關性分析。方法:研究蒐集並分析2006-2014年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PM_(2.5)與氣象資料(溫度、相對濕度、降雨量及風速)。研究區域為嘉南地區共計四縣市,分別為嘉義縣市(共3個測站:新港、朴子與嘉義),台南縣市(共4個測站:新營、善化、安南與台南)。以四分位數(25%、50%及75%)、平均值、最小值及最大值進行PM_(2.5)及氣象資料描述性資料分析。進一步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 correlation),探討PM_(2.5)濃度與氣象因子之相關性。結果:嘉南地區PM_(2.5)日平均38 μg/m^3,溫度日平均24℃,相對濕度日平均75%,累積降雨量日平均12.1 mm,風速日平均2.3 m/sec。嘉南地區PM_(2.5)濃度與溫度(r = -0.446)、相對濕度(r = -0.327)、累積降雨量(r = -0.279)與風速(r = -0.173)呈現統計上顯著負相關。此外,東北季風期間,風速與PM_(2.5)濃度之相關係數絕對值最大(r = -0.371)。非東北季風期間,溫度與PM_(2.5)濃度之相關係數絕對值最大(r = -0.525)。結論:嘉南地區PM_(2.5)濃度與氣象因子之風速與溫度相關性較高。

  • 期刊

目標:為了解專責外傷制度成立後,執行持續性品質改善計畫(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對於外傷病人照護品質是否持續改善。方法:本研究以病歷回溯方式,利用外傷登錄資料庫分析個案醫院成立外傷科後所收治之病人共1,619人。將其分為成立初期(2011~2013,895人)及成立近期(2014~2015,724人),利用獨立樣本t檢定及卡方檢定檢視系統反應時間:包含接受緊急動脈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sm, TAE)與緊急胸腹手術病人在急診停留時間及緊急胸腹手術病人在鍵入刀序後至手術室時間,另對重大外傷(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16)病人預後:包含住院天數及死亡率等變項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ISS在成立近期有顯著增加,由15.09增加到18.62;接受TAE病人於急診停留時間由143.52分鐘減少為117.94分鐘;另外在嚴重外傷(ISS=16~24)病人的住院天數由成立初期21.13天減少為成立近期16.27天,死亡率亦由5.34%降為1.03%,在統計上皆呈現顯著性差異。結論:專責外傷制度及持續性外傷品質改善計畫能有效提升急診處理病人的效率,且在嚴重外傷(ISS=16~24)族群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及死亡率。

  • 期刊

目標:本研究結合現行的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與論人計酬支付模式,分析高屏地區鄉村型與都市型家醫群診所就醫病患樣本,探討影響醫療費用之風險校正因子,並建構適合預測醫療費用模式。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主要為2012-2013年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和高屏地區鄉村與都市二個區域有參加「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診所就診的病人資料。先隨機抽樣一個地區家醫群診所就醫病患病人作為訓練樣本,建立預測醫療費用的風險校正模型,並與其他兩組隨機抽樣家醫群診所樣本進行模型組內和組間的交叉驗證,以評估及確認風險調整模型之預測能力。結果:鄉村型與都會型家醫群驗證樣本人口學特性或醫療利用特質差異影響實際醫療資源利用。鄉村型病人六十歲以上比例和疾病嚴重度相對都會型家醫群樣本較高,反應在2013年實際醫療總費用分別為29,658點和25,087點。另外,風險校正費用預測模型隨著加入變項數而影響醫療費用的預測力,校正後預測力R^2從6.19%增加到40.20%。結論:當進行風險計價模型時,應考量適切的風險因子和合理的成長率,以增加風險計價的準確度和推估的敏感度,並且視地區費用成長特性和個別族群病人風險特質,適切地反應其醫療資源耗用狀況,以確保醫療照護就醫公平性及醫療資源有效分配與利用。

  • 期刊

目標:探討若台灣針對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PTCA)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實施集中化政策,(1)對於病患處置後30日不良照護結果、(2)就醫可近性;以及(3)低服務量醫院之住院醫療收入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對象為2010至2012年各年度第一次PTCA以及CABG之病患,以多階層羅吉斯迴歸以及G-Computation來估計可避免不良照護結果之事件發生人數,並且預測在集中化後病患需額外跨區就醫之人數。最後,瞭解醫院執行心臟處置之醫療收入占當年度住院醫療收入之比例來推測低服務量醫院在住院醫療收入的影響程度。結果:在2010年至2012年間,共有29,689人至低服務量醫院接受PTCA及4,150人接受CABG。集中化後,預估PTCA及CABG可避免死亡人數各有442人及127人,並且需額外跨區就醫的比例分別約為12%及18%。此外在低服務量醫院住院醫療收入影響上,平均各醫院每年可能將損失2%之CABG住院醫療收入;而PTCA則約損失6%。結論:集中化政策對於整體照護結果可以帶來正向影響,並對大部分病患就醫可近性及低服務量醫院財務的影響有限。

  • 期刊

目標:因國軍人員吸菸盛行率高於一般成年男性,國防部提供補助以增加戒菸門診的利用。本研究旨在比較軍人使用免費戒菸門診與自行戒菸者之戒菸成效,並找出影響戒菸成功的因素。方法:採觀察性研究,研究對象為吸菸軍人且有戒菸意願者,再依據研究對象的意願分為2組,免費戒菸門診組有222人,自行戒菸組405人。免費戒菸門診組會接受8週的醫師諮詢及藥物治療,而自行戒菸組不接受任何協助。研究工具為自擬結構式問卷,以電話方式追蹤一個月及三個月點戒菸率及連續戒菸率。結果:免費戒菸門診組點戒菸率顯著高於自行戒菸組(一個月23.9% vs. 11.6%, p < 0.001;三個月27.9% vs. 5.7%, p < 0.001)。免費戒菸門診組連續戒菸率顯著高於自行戒菸組(一個月20.3% vs. 5.9%, p < 0.001;三個月27.0% vs. 5.7%, p < 0.001)。三個月戒菸成效影響因素為組別(免費戒菸門診組 vs. 自行戒菸組)、教育程度(大學以上 vs. 高中職)、性別(女 vs. 男)、每月收入(> 5萬vs. < 3萬)、工作性質(非領導職 vs. 領導職)及自覺戒菸成功的信心。結論:軍人使用免費戒菸門診者的戒菸成效高於自行戒菸者,教育程度、性別、每月收入、工作性質及自覺戒菸成功的信心為影響短期戒菸成效的因素,但本研究無法排除使用藥物之影響。

  • 期刊

目標:台灣人口老化快速,老人健康促進活動在各地持續推展,本研究探討台北市某行政區老人參與健康服務中心辦理之健康促進活動情形及其動機因素、阻礙因素。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設籍且居住於台北市某行政區年滿65歲(含)以上之老人,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依年齡分層為65-74歲、75-84歲及85歲以上,有效樣本共計375位。以結構式問卷進行相關資料收集,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變項及個人特質、健康促進活動參與動機因素及阻礙因素。結果:約有35.5%老人曾經參與健康服務中心辦理之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的活動類型以健康篩檢為最多。以多變項邏輯斯迴歸分析顯示:女性、是否擔任志工、外在誘因取向、資訊障礙、個人障礙為影響老人健康促進參與之統計顯著因素。結論:規劃老人健康促進活動時需善用資訊傳播的途徑,考量老人的體力、視力、聽力及識字程度,並鼓勵老人擔任志工。建議政府將身體活動列為重點,整合社區資源並規劃無障礙設施及交通系統,以提高老人參與之意願,維持其健康並預防及延緩失能。

  • 期刊

目標:長期追蹤世代研究,探討不同家庭社經背景之嬰幼兒營養素攝取及哺餵方式與生長發展情形。方法:依家庭社經背景分成三組,並使用24小時飲食回憶評估,分析405名出生至2歲嬰幼兒其營養素攝取及哺餵方式。結果: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分組,出生至2歲的嬰幼兒體型在三組間無顯著差異。2歲時的營養素攝取情況,三組間也無顯著差異。嬰幼兒哺餵方式,雖然在嬰幼兒第6個月時,配方奶哺餵率以高社經組最低(42%, p=0.03),母乳哺餵率以高社經組最高(33%, p=0.06),但2歲時不同的哺餵方式其三組間無達顯著差異。此外母乳哺餵時間、副食品開始添加之月齡,隨著社經地位增高而增加,其中高社經組母乳哺餵時間最高(約6個月);配方奶哺餵時間則是相反。完全哺餵母乳月數與副食品開始添加月齡呈顯著正相關,與副食品開始添加月齡呈顯著負相關。結論:不同社經背景之家庭,其哺餵狀況雖然不盡相同,但在2歲時的營養素攝取無顯著的差異,並且不會造成嬰幼兒營養攝取及生長上的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