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18.250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標:編製中文版職場疲勞量表,並進行信效度檢驗。方法:以2007年台北市職場身心健康狀況調查之參與者為對象,包括男女性受僱工作者各2891、2704名,其中服務業員工佔52%,製造與水電燃氣業員工佔48%。此量表包括「個人疲勞」、「工作疲勞」、「服務對象疲勞」與「工作過度投入」四個分量表。問春也測量工作特質。自評健康狀況。工作壓力感受與工作滿意度。結果:四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s均在0.84以上。因素分析顯示,「個人疲勞」與「工作疲勞」題目歸屬於同一因素,而「服務對象疲勞」與「工作過度投入」的題目則分別屬於第二、第三個因素。此量表得分與其他工作。健康指標的相關性,大致而言符合預期:以「工作疲勞」為例,疲勞指數與工作負荷(在男女性相關係數均0.49)。工作壓力感受(男050,女053)。心理困擾程度(男068,女065)呈正相關;與自評健康(男-0.36,女-0.38)。工作滿意度(男-0.40,女-0.45)呈負相關。結論:此量表信效度良好,可做為評估職場健康之工具,亦有助於工作者健康意識的提升。

  • 期刊

目標:花蓮縣有三個山地鄉,分別為秀林、萬榮、卓溪,透過對山地鄉及非山地鄉民眾的死亡率趨勢探討分析,可進一步瞭解民眾之健康狀況及差距。本研究目的為呈現1986∼2005年花蓮縣山地鄉及非山地鄉的死亡率及重要死因,並比較健保實施前後十年之變化,期能提出相關之政策建議。方法:研究資料來自「衛生署死因統計檔」及「台閩地區人口統計」,以花蓮縣2000年人口組成為標準人口,用直接標準法計算標準化死亡率,並比較趨勢。結果:花蓮縣山地鄉之死亡率從1986年每十萬人口1575人到2005年1509人,非山地鄉從1986年每十萬人口1054人到2005年765人,不同區域均有下降之情形;兩區域之死亡率相對比值在1986年為1.49,到2005年為1.97,其差距反而拉開;事故傷害、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及肺結核之死亡率均有下降,但山地鄉仍高於非山地鄉。結論:花蓮縣山地鄉與非山地鄉之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但其死亡率差距卻拉開,未來應針對造成差距拉大的原因進一步釐清。

  • 期刊

目標:本論文旨在瞭解目前醫院結核病個案管理模式的內涵,並進一步探討「結核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試辦計畫等因素對於醫院採取的個案管理模式內涵之影響。方法:本研究的研究母群體為衛生署90-93年度醫院評鑑結果屬於地區(含)以上之醫院,共有462家,問卷填答對象則為上述醫院中負責執行結核病個案管理工作之人員。研究人員於民國95年3月初開始寄發問卷,最後的實際有效研究樣本數為234家醫院。結果:樣本醫院所採行之結核病個案管理模式的內涵可歸類為人力配置、收案管理、資料建立、治療管理、護理指導、回診管理及轉介管理等七項。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除了轉介管理此要項外,加入「結核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試辦計畫的醫院在人力配置等要項均優於未加入該試辦計畫的醫院。結論:研究結果顯示「結核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試辦計畫對醫院有正面的影響力,本研究對於衛生主管機關並提出「有計畫性地培育醫院結核病防治人才」等六項建議。

  • 期刊

目標:在健康不平等的研究中,對早期家庭生活所扮演的角色討論較有限,本研究以嚼檳榔行為例,分析影響嚼檳榔行為形成與持續的社會機制,主要藉由生命歷程(lifecourse)觀點來解釋研究結果。方法:研究者到計程車司機活動的場域(排班點與休息處),透過深入訪談去收集相關資料。結果:本研究發現參與研究的計程車司機會開始嚼檳榔,主要是與其早期居住地的鄰里、社區之社會環境以及早期職業環境有關。在早期居住地的鄰里、社區之社會環境影響可以分為其成長於檳榔產區、家裡賣檳榔、以及男性家人給予等方面來說明。在早期職業環境影響可以分為體力勞動工作、與運輸相關的工作、以及社交應酬的工作。結論:從生命歷程的研究觀點,生命歷程不同階段所處的社會經濟位置,對健康行為的形成有不同的機制,司機們原生家庭的社會層級位置、早期職業環境脈絡與其開始嚼食檳榔行為有相關。透過此研究,對於早期生命歷程如何影響健康相關行為形成有初步的了解,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相關研究,以便進一步釐清社會層級影響健康的機轉。

  • 期刊

目標:本三年追蹤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開始使用成癮物質(吸菸、飲酒、嚼檳榔、使用成癮藥物)的情況,及其危險與保護因子長期的變化情形。方法:從高一至高三計有1763名台北縣市高職學生完成三年追蹤調查(2000-2002)問卷填答,以邏輯迴歸檢視開始使用成癮物質之危險與保護因子的變化情形。結果:由高一未使用成癮物質者追蹤至高三時分別有166名(11.0%)、184名(13.1%)、40名(2.3%)、28名(1.6%)學生表示開始吸菸、飲酒、嚼檳榔與使用成癮藥物。開始使用成癮物質者較未使用者在高一時顯著有較多的危險因子(如同儕使用、邀約使用、涉足不良場所、使用其他成癮物質如菸、酒等),且危險因子在高一至高三間增加幅度較大。相對的,開始使用者在高一時的保護因子(如拒絕成癮物質自我效能、反對使用的態度等)顯著較少,且保護因子由高一至高三減少幅度也較大。結論:高一時有較多的危險因子與較少的保護因子及長期變化危險因子的增加與保護因子的減少皆顯著預測高職生開始使用成癮物質的行為。

  • 期刊

目標:瞭解原住民族詮釋健康與疾病的特殊性,由其文化脈絡下的生病詮釋,探索原住民對生病與健康的看法,及與現代西醫溝通的困境。方法:以深入訪談法及觀察法收集資料,以桃園縣復興鄉的泰雅族村民為對象,以滾雪球抽樣方式訪談二十二位醫護人員及村民。結果:泰雅族的疾病觀念認為疾病是生命自然循環中的一部份,因此當疾病發生的時候,不是亟思於將疾病去除於生活的軌道,而是如何將病痛納入生活軌道的一部份,繼續運作下去。在泰雅族人的健康觀念中,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是健康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也是身體不健康的根源。結論:原住民族自有詮釋身體與自然關係的生命價值觀,他們重視心理健康、對疾病正向思考模式、強調人與自然、人與靈的和諧相處、並重視社會健康概念等,許多觀念值得漢民族學習,對他們疾病與健康觀的瞭解強化我們對本土不同社會文化疾病觀的瞭解。

  • 期刊

目標:探討醫院導入學習型組織,以促動組織變革的模式為何?並歸納出哪些行動對於誘導變革朝向預定目標有幫助?方法:我們將研究個案長達六年多來推動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歷史,透過訪談稿、觀察記錄及會議記錄,多方面資料的質性分析來探討。結果:一、醫院能夠持續推動學習型組織並促使組織變革轉型的原因,是來自於變革小組組成實踐社群的先導群,且推動的目的能順應組織階段的需求,達成組織階段的目標。二、並以專案式的團隊學習模式,發展學習型組織的核心能力,作為組織發展再轉型的能量,促使組織的變革轉型。三、在醫院組織變革的過程中,醫院導入學習型組織工具與新的學習架構,與醫院的脈絡(contexts)互動後,產生出阻力和助力,而促使變革經歷轉型,所遇的變革挑戰來自於變革代理人需調適轉型的成效和阻力,使變革活動和組織的願景相結合,產生出醫院品質管理的組織績效。結論:藉由調適,學習,再轉型的過程模式,個案能持續應用學習型組織的理論於實務,逐步邁向學習型組織。

  • 期刊

目標:以調查研究法(Survey),提出衡量臨床醫師對於使用醫學影像儲傳系統(Picture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之滿意度指標。方法:研究架構主要是以Doll和Torkzadeh於1988所發展資訊的內容、資訊的正確性、資訊的輸出格式、容易使用與即時性等五大構面之終端電腦使用者滿意(EUCS, End 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衡量指標以及資訊系統之「服務品質」構面為基礎,研究對象為南部某醫學中心之臨床科醫師。結果:研究問卷共發出364份,回收有效問卷174份,回收率為47.8%。因素分析後共萃取出包含18項變數之3個因素可用於衡量臨床醫師對於PACS之使用滿意度。結論:3個因素依內容特性命名為「資訊品質」、「系統品質」與「服務品質」,與DeLone和McLean於2003所提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之概念相符合。研究結果亦發現,不同科別對於「資訊品質」之滿意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系統品質」與「服務品質」則顯示內科的滿意度高於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