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88.16

體育學報/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 Ahead-of-Print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國民體育法是我國體育的根本大法,是推動國家體育運動建設的重要準據,我國政府全面配合「行政程序法」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一日起實施,體育行政事務工作依法行政自不例外。總統於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以華總一義字第八九○○三○一○七○號令公布。「國民體育法」原條文共十五條,此次修正公布之條文,計有二十二條,是國民體育法五次修正案中,修正幅度最大的一次,此次修改「國民體育法」,深具時代意義,影響我國體育運動發展甚鉅。 本文以新修正公布的國民體育法與舊法作比較,藉以提供體育界瞭解其新舊法差異處,並可自九十年一月起事前因應,體育工作將面臨依法行政之所帶來的衝擊,順利邁進體育法治社會。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小學體育教師對體育目標認同順位與目標構面認同的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其個人因素、外在情境因素對體育目標認同傾向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兼顧性別、教育背景、服務地區之差異,而進行立意取樣的十六位小學體育教師,至於研究方法,則採用Q分類與訪談的方式實施。研究結果經資料分析與處理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小學體育教師之體育目標認同高順位前五名位序為:維持健康體適能、具備日常生活所需的體適能、促進身心均衡發展、加強身體適應能力、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體驗運動樂趣;而低順位則為:瞭解體育與運動的歷史發展、瞭解本土的運動文化、瞭解體育的意義、具備領導同儕的能力、有效控制運動時宜。 (二)小學體育教師對五個體育目標構面的認同,依序為體適能、運動習慣、社會行為、運動技能、體育認知。 (三)受訪教師中約62.5%認為教育背景是影響一位體育教師對體育目標認同最重要的因素,其次為性別,而服務地區的影響最小。 以上之所獲結果,可供國小體育教師、教育機關、師資培育機構、未來研究者參考。

  • 期刊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Gap Theory, a theory in the study of the satisfaction level in consumer behavior,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student’s need, in structor’s teaching and faciliti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In this research, Block Regression Analysis is also used to verify the interpretability of each fa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teaching satisfaction.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PE teaching satisfaction” is used as the main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the research samples are 111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obtained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By applying factor analysis on the undergraduates’ fa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11 factors are obtained. They are: recreation, athletic skills, physical health, social mutuality, individual performance, emotional relaxation, teaching quality, instructor’s traits, grades evaluation, facilit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courts and stadiums. 2. NTU students displayed gap level in the all eleven physical education factors. Them (recreation, physical health, social mutuality, emotional relaxation, grades evaluation, facilities, maintenance of courts and stadiums) reached remarkable gap level. (p<.05, p<.01, p<.00l) 3.Among the eleve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factor gap levels, there are remarkable positive relativity (p<.00l) and there is remarkable negative relativity between it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p<.05, p<.00l) 4. The attribute of “instructor’s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gaps is 1\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teaching satisfaction.

  • 期刊

目前我國不論是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及一般社會大眾,均已十分重視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學校體育不能,也無法置外於此一風潮。本文首先即列舉出研究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理由;其次就政策、公共政策及政策制定之意涵予以敘明;再者,針對學校體育政策制定決策途徑加以分析並提出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途徑;最後,則提出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理論模式。亦即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等三個階段來制定學校體育政策。期經本文之探究,希望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學校體育政策,並提升學校體育的「決策品質」與「競爭力」。

  • 期刊

古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根源。文化上由於處於一種外向的、開放的狀態,形成一種內容較為豐富,以人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重視身體的健康和勻稱,從而具有人類最高生活品味的休閒性。古希臘創造了古代文化的高峰,運動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無論從思想、內容和形式都為近、現代運動提供了借鑑的模式。希臘的運動之所以發達,與當時的哲學思想家頗有關係。本文茲以荷馬、斯巴達城邦及雅典城邦時代構成古希臘運動觀的時代背景;三哲人的運動觀──以休閒為中心的探討;三哲人運動觀之比較異同;其對後世的影響為騎士教育因封邑制度而興,開啟了文藝復興的歷史新局,之後,乃有打破傳統思想的啟蒙運動出現。希臘時期的休閒概念,因時空背景的因素,當可做為俟後繼續追蹤與研究的課題。

  • 期刊

由於唐代蹴鞠運動制度的開拓創新,蹴鞠運動的種類較之漢代更加豐富多樣,也更能反映唐代蹴鞠運動發展的總體水準,概括起來主要有五種:(一)單球門的蹴鞠運動;(二)雙球門的蹴運動;(三)打毬;(四)白打場戶;(五)踢鞠。這五個種類是唐代蹴鞠運動主要組成部份,其種類、方式、球具設備技術到技藝水準均超越了漢代,其特點:(一)注重競技對抗性;(二)講求娛樂自娛性;(三)保持大眾普及性。成為唐代蹴鞠運動發展高水準的標誌。

  • 期刊

本研究旨在分析清初(1644-1795)武舉考試制度的詳細內容以及探究武舉鼎甲仕途與人名,並探討武舉考試制度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蒐集相關資料加以分析後,得到以下結論:研究發現,清初武舉考試制度相當的完善,的確為朝廷網羅不少的武備人才,然而清初武舉鼎甲任官品級雖高,但仕途卻不能與文舉進士相比,武舉鼎甲後初制雖可投身軍營,報效國家,可是到後來只不過成為高級御用侍衛而已。而且武舉考試內容和軍事上的需求相差甚遠,所以在這種武舉考試制度下要選拔出真正的軍事人才實在不易。

  • 期刊

巧固球運動又稱「君子球」運動,因為沒身體接觸,場地器材簡單,深受國小學童的喜歡。高雄縣推展巧固球,這幾年來推展不錯,不僅比賽多、球隊多、活動更是多樣化。由67年8月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以下簡稱全國協會)巡迴輔導辦講習會至高雄縣開始,縣內即有學校參加全省的比賽,成立委員會後舉辦講習會、縣長盃、更辦73年區運及74年全國中正盃等全國大比賽,可惜創會3年後就停止委員會的推展,引起筆者想研究之動機,研究之結果發現,初期成立的委員會因政治、經費及總幹事調校等因素而無法推展。 85年委員會改組,設置網站且出版刊物、辦過省長盃、國際邀請賽及協助成立亞洲巧固球總會、也和日本群馬縣結盟為姊妹縣以組團參加「2000年國際巧固球30週年祭典」公開賽,都是值得探討,此時期則是在經費開源節流、委員會主任委員支持、各校支持及幹部用心下經營,不僅在縣內是單項之模範,全國亦予肯定,更走出國際,促進體育外交。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究高雄縣巧固球運動發展之過程,採用文獻研究法及訪談法,從高雄縣的時代背景談起,來了解巧固球運動在67年到89年間,二個主要階段推展的情形。

  • 期刊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光復初期台北市棒球運動發展背景,並究明國民學校棒球運動發展演變。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蒐集彙整相關資料加以分析,探究的內容包含背景、場地、組織、國校學童棒球賽及全省少年棒球賽等。 研究發現有三: 一、光復初期民眾對棒球有著濃厚的感情,加上體育界熱心人士的投入,棒球運動充滿生機。然而政府視棒球為日本人的產物,對台灣棒球運動採「邊緣化」的忽略態度。加上當時經濟凋敝,物價高漲,場地設施無法改善,棒運發展因資源缺乏,由光復初期的熱鬧登場,漸而降溫冷卻。 二、台北市學童棒球比賽在台北市教育局及體育會積極籌備下,於37年4月開辦,受到國民學校及家長的積極投入,更吸引民眾及社會的矚目,也讓更多的人投身棒球運動。然而在各項主客觀因素的限制,逐漸趨於冷淡。 三、台灣省少年棒球賽自38年開辦以來,帶動全省各地少年棒球的熱潮。台北市少棒代表隊在前七屆的比賽中,賽績輝煌,有四屆榮獲冠軍;兩屆亞軍;一屆季軍。然而參賽隊伍除了第三屆外都沒有超過10隊,可能的原因是當時棒球熱度逐年降溫,加上當時全省交通便利性差,一般國民學校經費短缺,使得許多縣市球隊無法成行。

  • 期刊

投壺是仿射箭,以矢投入酒壺的一種中國古代遊戲運動,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有關周代投壺源起的研究,截至目前為止,並未有完整的論述,且這種注重運動道德的遊戲運動值得研究,更發人深省,故引發筆者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投壺興起的時代背景、考察投壺運動的源起,分析投壺運動的儀節、規則、場地及方法與射禮的異同。藉以瞭解當時的整個發展情形,做為日後的參考。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研究範圍上起西周下至東周之時。研究結語如下: 一、投壺的興起與封建制度及文武分途有關。 二、投壺運動是由射禮轉變而來,起源於春秋興盛於戰國時期。 三、投壺與射禮的外在形式雖不同,內在精神卻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