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84.155

民俗曲藝/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028
0.028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藝術 20
人類 9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That smallpox was a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China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is widely accepted, but this has rarely been documented quantitatively. Instead the prevalence of smallpox is inferred from scattered reports of epidemics, impressionistic reports of the numbers pockmarked by the disease, and from reports of efforts to staunch the disease through variolation and vaccination. Nor has the extent of vaccination in the population of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ever been assessed quantitatively. This paper,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ported history of smallpox and vaccination in Taiwan, analyzes a unique source of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household registers created in 1905 that provides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the smallpox and vaccination status of the island's popul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 期刊

在臺灣漢人社會,子女一般從父姓。子嗣從母姓(或岳姓)則是招贅婚姻的特徵之一,但並非所有的招贅婚姻中的子嗣都從母姓。因此,研究者企圖探討招贅婚姻夫婦決定子女姓氏的樣態,與其影響因素。本研究以新竹地區四個客家街庄的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料為基礎,研究者分析714對在1906-1945年間結婚的招贅婚姻夫婦。資料分析顯示,招贅婚子嗣的從母姓行為有世代與地域差異。其次,招贅婚子女的出生序越高,從母姓的比例越低,且頭二胎的男嗣從母姓的機率較女嗣為高。再者,招贅婚姻確實具有傳宗接代的意涵;以第一胎子嗣的從母姓可能性分析,男嗣較女嗣高。其次,招贅婚婦女若有男性手足,頭胎子女從母姓的機率較低。再以次胎子女從母姓的可能性分析,若頭胎是女嗣,而次胎為男嗣,則次胎從母姓的機率大增。最後,次胎子嗣從母姓的行為與家庭內的勞動力結構有顯著的統計關係。

  • 期刊

福佬人傾向纏足,客家人傾向天然足。然而,在鄰近客家地區的福佬地區,包括桃園臺地東側、新竹沿海、臺中盆地東北側、屏東平原西側,纏足風氣遠不如其他福佬地區盛行。族群融合只能部分解釋這個現象。戶口調查簿資料顯示,具有跨族群家庭背景的福佬女性確實比較容易擺脫纏足。但福佬—客家邊區的福佬女性即使不具跨族群家庭背景,依然比其他地區的福佬女性容易擺脫纏足。本文指出,纏足有如「軍備競賽」。當周圍女性纏足的比率愈高時,父母愈有可能纏住女兒的腳,以免在婚姻市場中陷入劣勢。反之,若周圍存在大量不追求小腳的人群,競逐小腳的壓力就會大幅減輕。根據空間延遲模型的估計,鄰域的纏足比率減少1%,可使本地的纏足比率額外減少0.55%。這個機制有效解釋了福佬—客家邊區纏足風氣較弱的現象。

  • 期刊

本文主要回應武雅士(Arthur P. Wolf)教授,對於臺灣歷史人口學研究缺乏「經濟變項」做為分析依據的待努力項目,因而進行「福爾摩沙歷史職業與社會分層資料庫」的建置,並以武雅士長期研究的婚姻類型做一結合分析:探討閩客通婚型態中,客家婦女的家戶經濟型態、婚姻類型與閩南夫婿原居所的分布。「福爾摩沙歷史職業與社會分層資料庫」將臺灣的歷史職業項目與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做結合,希望有助於歐亞歷史人口的比較研究。本文以臺北(淡水、大稻埕、艋舺)與新竹(竹北、峨眉、北埔)做為研究分析點,藉由研究點內閩客的族群比例、閩客通婚的婚姻類型、第一次婚的平均年齡與家戶社經地位等變項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區域內的族群比例並未真正影響通婚的決定,家庭需求才是造成客家女性與閩南男性結親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需求包括勞動力需求與家戶世系延續等兩大因素。當我們以客家女性為主題,觀察通婚現象時,發現不論農村地區或城市地區,其通婚類型並無明顯偏好。

  • 期刊

作為一個漢人移民社會,臺灣社會中的大陸原鄉祖籍認同是否隨着時間而逐漸變淡?如果是,它是時間力量作用下的結果嗎?本文透過墓碑資料來探討臺灣社會的祖籍認同變遷,從而加入有關臺灣社會地緣認同變遷的討論,希望能在「土著化」、「孤魂在地化」等概念之外,為這個議題增加一些新的理解。漢人的喪葬習俗中習慣在墓碑的橫額刻上代表郡望或祖籍等的地名,走訪臺灣各地墓區可以發現,許多的墓碑橫額上的內容已經以臺灣地名取代了傳統的大陸地名,這似乎顯示了臺灣社會日益本土化的趨勢。如果將此現象稱為「祖籍認同的本土化」,那麼這樣的趨勢從何時開始,影響這種變化趨勢的因素是什麼?本文指出祖籍認同的內涵是多層次的,「土著化」、「孤魂在地化」與「祖籍認同的本土化」這三種現象分別象徵了不同層次祖籍意識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日漸消退,而本文所討論的「祖籍認同的本土化」趨勢始於日治時期,至今仍持續進行,過程中經歷了數次巨大的變動。而相對「時間」經常被視為是影響移民認同的重要因素,本文則指出「政治」在影響祖籍認同變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