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74.55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探討勞保失能年金評估參數包括全人障礙程度、年齡、職業等因子外,是否仍需考量其他因子而更符合我國失能年金制度。由專家會議並收集意見,對象為100位各科專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以SPSS window 17.0.將十種因子納入研究。其信度檢定,結果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a=0.81,已達可信。因素分析共得到三類主要因子:失能狀況(a=0.78)、心理因素(a=0.80)及工作前景(a=0.67)。其中較大解釋變異量於因素一,該組成因子中除「職業重建潛力」外,均在現有勞保主要參數中(包括全人損傷率、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等)。有八成以上的專科醫師認為失能嚴重度、職務對失能部位需求、年齡、職務所需體能強度、職業重建潛力及未來工作收入能力為相當重要。整體而言,目前勞保失能評估因素皆為重要,其中以失能嚴重度或加重度為主要影響因素,然而失能勞工的心理因素亦相當重要,但如何客觀評估以及探討工作與失能之相關性具有難度,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 期刊

臨床研究護理師在臨床試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應國內臨床試驗案的增加,臨床研究護理師人數近幾年快速成長,但仍欠缺其執行臨床試驗現況的調查以利未來專業發展之參考。故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瞭解國內臨床研究護理師的工作現況、臨床試驗的認知與執行工作職責的困境。結果發現,79位受訪者每天平均工作10小時,其中直接照護病人之工作約6小時,其次為行政文書工作、試驗相關的資料處理與傳送試驗相關資料的交通往返時間。90%以上的受訪者對未預期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藥物儲存以及試驗相關的查核與監測有正確認知;然而低於50%的受訪者對臨床研究護理師的進階職責、成藥安全性、以及臨床試驗的設計與考量有正確認知。臨床研究護理師的角色定位不清與欠缺專業能力的培訓為執行進階工作職責的障礙。國內醫療機構應重視臨床研究護理師的角色,且將其納入正式護理教育的範疇,使臨床研究護理師有更多接受正式專業養成之管道,進而奠定其在醫療照護體系的發展。

  • 期刊

K他命(ketamine)是一種解離性麻醉劑。它近年來卻被一些人濫用,成為一種產生幻覺及中樞興奮的毒品。K他命濫用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後果是慢性膀胱炎及水腎,但最近學界卻更注意,K他命濫用所導致的膽道病變。我們在此報告了9例K他命濫用者合併膽道病變,它們是可逆性膽道擴張的變化。病人中有8例是20至30歲的年輕人,他們初始的表現包括意識失常、反覆上腹痛或慢性膀胱炎。腹部超音波、磁核共振膽胰管攝影術、腹部電腦斷層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是我們用於診斷膽道病變的工具。其中有4例因起初誤判為膽管結石或括約肌功能不良(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而作了內視鏡括約肌切開術。膽道擴張的病人大部分合併肝功能異常(9例中有8例)。有一例病人作了肝臟生檢,結果只有輕微變化。過去文獻所報告的肝生檢亦呈現不同的結果,包括「硬化性膽管炎」的變化或橋連樣纖維化或非特異性發炎。將來更多的研究才能釐清這種歧異的結論。

  • 期刊

伊波拉病毒(EBOV)主要藉由接觸傳染,其感染會造成病人有嚴重出血症狀,致死率可高達50%至90%。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是具有套膜的病毒,其基因體是鏈狀的單股負性核糖核酸。因為伊波拉病毒屬於生物安全等級第四級的致病原,因此之前有關伊波拉病毒的研究因為實驗室等級的限制而比較緩慢,臨床治療上也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近年來在伊波拉病毒基因序列、病毒複製機制、轉譯控制機制及病毒蛋白構造方面有許多論文發表,因而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具潛力的抗病毒標的。本篇回顧論文主要敘述病毒構造、病毒蛋白的功能及它們在臨床上的重要性。

  • 期刊

自從1976年伊波拉病毒首次被發現以來,從來沒有一次的流行能像這一回西非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影響如此廣泛的區域並且持續如此久的時間。目前這一波伊波拉疫情感染的患者遠超過過去二十多次流行相加的總和;同時,它已經造成八千多人死亡,其中不乏許多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疫情主要侵犯西非的幾內亞、獅子山共和國和賴比瑞亞等三國;但臨近的馬利、塞內加爾和奈及利亞等國,甚至美洲以及歐洲都有相關個案。本專題探討伊波拉病毒感染之傳播模式、臨床表現及診斷,同時提供近期伊波拉疫情之流行病學調查統計結果。

  • 期刊

針對2014年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治療方法,目前仍以支持性治療為主。此次的伊波拉感染會造成病患有明顯的腸胃道症狀,除了要預防體液的過度流失與避免休克的相關併發症外,也需要同時監控並處理因體液流失而造成的電解質不平衡,例如: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鈣與低血鎂的問題。伊波拉病毒感染後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如:感染、休克、出血與多重器官衰竭等,也必須同時處理。對於針對伊波拉病毒的特異性療法,目前大都處於實驗階段,因此仍沒有證實確定是有效的藥物可供使用。疫苗目前雖在動物實驗與初期臨床試驗看到不錯的成效,但也仍待更多的臨床試驗來證實其效果。

  • 期刊

伊波拉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經由黏膜或破損皮膚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的血液、體液、糞便、分泌物、器官或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因此,伊波拉病毒的感染管制主要在於接觸隔離防護。醫護人員被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主要是因為病人疾病發作期時具有高傳染力(高病毒量),以及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時未遵守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洗手、配戴標準防護裝備等)。伊波拉病毒之感染有賴於適當處置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包括適當的隔離、遵從標準防護措施、落實手部衛生、使用安全針具及正確配戴個人防護裝備避免體液暴觸、以及適當的環境消毒清潔等,由於其高傳染力及高致死率,故全世界相關衛生機構均提高其防護等級,以保障病人與醫療照護工作人員的安全。面對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威脅,醫療院所第一線醫護人員除對病患提高警覺、確實病史詢問、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外,另須加強進行個人防護裝備實際穿脫訓練,以避免可能發生的群聚感染。

  • 期刊

2013年12月起自西非幾內亞發生並於2014年蔓延到獅子山、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馬利、美國、西班牙、英國等地的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是歷年來流行規模最大的伊波拉疫情,至2015年1月14日為止,已造成全球累計病例數21,296例,8,429例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8月8日將西非伊波拉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我國於同日提升國內應變等級,強化「出境衛教、入境檢疫、國內整備演練、國際合作」等四大因應作為。經過西非國家與國際政府、非政府組織努力,西非三國疫情已趨緩,新增病例數快速降低。現今國際人員交流頻繁,境外移入伊波拉病例仍具可能性,早期發現通報境外移入個案、加強醫護人員防護及醫院感控措施,可有效防堵疫情擴散。

  • 期刊

輸血安全仰賴多單位的團隊合作與專業的判斷,為高風險醫療流程。人為疏忽即可能導致病人不可逆或永久性的傷害。台北某醫學中心回溯過去5年間,平均輸血跡近錯失約0.23%,不良事件0.001%。為進一步改善輸血作業的安全,我們運用HFMEA手法評估及探討輸血過程中可能錯誤的原因,並提出一系列方案來預防或降低錯誤。我們組成跨科部團隊,依輸血標準作業程序逐步分析,找出可能發生危機的原因或影響,進而導入必要的改善方法以及整合實驗室資訊系統與行動化的條碼系統設備等,從28項方案中最後採行了12個改善方法。導入改善方案後再重新評估,所有風險均下降,多個評量指標也持續進步,明顯改善了輸血安全。未來我們仍然會持續進行改善與系統性的監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