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181.81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急性細支氣管炎是造成幼兒住院之主要原因,霧化吸入高滲鹽水是目前較一致認可的治療選項,因此,陸續有研究探討高滲鹽水對急性細支氣管炎之成效,且除了常見的3%,亦有5%及7%濃度的高滲鹽水,本研究目的即針對急診場域,統整霧化吸入高滲鹽水對降低急性細支氣管炎嬰幼兒住院率之實證,搜尋1997年1月至2017年7月前發表的中、英文文獻,於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ProQuest及華藝線上圖書館等五個資料庫中搜尋,最後共得9篇高品質之隨機控制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研究表示於急診採高滲鹽水霧化吸入對改善中重度細支氣管炎病童住院率與生理鹽水霧化吸入比較並未有較優的成效,而關於呼吸窘迫變化分數、血氧飽合度、疾病嚴重度及心跳速率指標則是結果較分歧,正反面成效皆有,且高滲鹽水耐受性及安全性佳,未來仍需繼續執行高品質研究以驗證本篇之統整結果。

  • 期刊

為探討透析中心常規透析病人安寧療護之現況,本研究採電子病歷回溯性調查設計,以透析中心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共5年)常規透析個案進行分析。透析病人共412位,平均年齡為63.2歲(SD = 14.4),平均透析月數為58.8 (SD=53.5)月,生活功能中有54.9%需依賴他人照顧,預立醫療指示簽署比率為1.2%,DNR簽署比率為9.9%;收案5年中透析病人死亡率為19.9%,而平均DNR簽署距離死亡之時間為56.46(SD=133.9)小時,在死亡之82位病人中其猝死比率為25.6%,死亡前仍接受CPR比率者為12.2%,絕大部分病人臨終前仍接受透析治療,僅有5人(6.1%)在死亡前撤除透析治療,常規透析病人年齡普遍較大且超過五成需依賴他人照顧;死亡率為19.9%,並有25.6%之透析病人猝死,但預立醫療指示及DNR簽署比率皆較低,因此醫療人員必須儘早與病人及家屬討論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及死亡之議題,對於進入到生命末期之透析病人須循序漸進地給予緩和醫療資訊並充分溝通持續透析或终止透析之必要性,方能避免無效醫療,圓滿病人善終的自主心願。

  • 期刊

本研究欲探討臺灣偏鄉原住民社區女性長者身體活動能力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收案自花蓮偏鄉原住民社區女性長者共217位,平均年齡70.7±9.3歲(55到100歲)。評估長者老人活動量表(Elderly Mobility Scale),簡短身體功能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計時起走測試(Timed-Up-and-Go test),走路速度(gait speed),功能性前伸(functional reach),單腳站(one-leg stance)與握力(grip strength)。以5歲為區間比較7個不同年齡層的變化。結果相較55-59歲年齡層族群,單腳站於65-69歲率先呈顯著衰退(7.7秒),接著是握力與走路速度在70-74歲(5.3公斤與0.4公尺/秒);老人活動量表(1.6分)、簡短身體功能量表(3.4分)、計時起走測試(增加6.6秒)及功能性前伸(6.9公分)最晚,於75-79歲。偏鄉原住民社區女性長者隨著年齡層增加,不同身體活動能力表現也呈現不同的下降變化。

  • 期刊

2008年衛生署公佈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在老人族群方面以活躍老化、預防失能為目標,訂定以衰弱及失能之防治為優先監測指標。2017年長照2.0服務實施,擴大服務對象至衰弱老人並推動預防及延緩失能計劃。本報告針對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衰弱及失能之防制所列之九大因應策略,說明現況的進展,提供推動計劃的參考。

  • 期刊

台灣老年人口預計2018年預估老年人口將於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2026年老年人口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長期照護與醫療照護需求都將持續增加。行政院於2016年提出長照十年計劃2.0以整合長照與醫療服務,該方向不但符合民眾照護需求,也可達到資源共享,提升整體服務效率與品質。基層醫師提供可近性、周全性、持續性、協調性與負責性醫療服務,無論是居家型、社區型與機構型長期照護都可扮演重要角色,參與長照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角色,並與社區其他長照服務單位合作,協助失能民眾接受以社區為體系的長期照護,達成在地老化的理想。

  • 期刊

台灣人口的快速老化及伴隨而來的多重生理與心理慢性疾病,造成失智、失能人口漸增,且因社會經濟結構變遷,造成家庭照顧功能式微,使得長期照護需求與日俱增。而長期照護需要多層面的評估與整合,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以全人的角度出發,並以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疇,提供全面性的照顧。藉由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的積極投入參與,將有限的長期照顧醫療資源,作妥善的資源規劃及分配。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是長期照顧個案的最佳代言者、照顧計畫的制定者、家庭諮商者、善終擁護者、以及多專業間協調者。

  • 期刊

依著人口老化,國內外也開始推展在地老化、健康老化等策略,支持社區長期照護體系的建構,以在地服務滿足照顧需求,臺北市於2008年成立長期照護中心來服務失能長者,但因照顧管理專員不足,長照服務人力及資源不均,平均等待服務時間過長等缺點,於是臺北市規劃了社區整合照護模式來因應高齡社會的長者照護需求。2016年7月社會局推動「石頭湯計畫-社區整合照顧服務」,委託聯合醫院承接蘭州國宅為服務場域,結合衛政、民政、社政加民間資源,以居家醫療服務為領航,結合跨專業領域共同訪視。建立生活管理師制度,評估長者需求並聯結資源,以地利之便提供更快速的服務,深入了解長者生活核心,和家屬共同從生到死的生活照顧,讓長者能在家安養。

  • 期刊

1978年Alma-Ata宣言聲明基層醫療保健是達到全民健康的重要關鍵,而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一種完全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安適狀態。台灣本土化社區醫療體系之發展,從區域醫療網、衛生所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偏鄉整合式醫療保健服務,到1999年921地震之後的社區醫療群與家庭醫師整合制度,已建立一個結合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PHR)雛形的社區基層醫療保健資訊整合系統。台灣近年來國家級健康資訊網的發展,從2008年的國民健康資訊建設計畫(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cs Project,NHIP),到2013年以PHR為核心的台灣健康雲計畫,利用雲端運算與大數據資料庫,連結公部門所有個人健康紀錄,提供健保雲端醫療資訊查詢及健康存摺下載提供個人健康管理,為要落實把健康資訊還給人民之口號,21世紀台灣在進入加速高齡化社會之後,如何整合醫療保健與長照服務,因應醫療費用增加與照護人力不足,已成為當前衛生福利政策最重要的課題。台灣家庭醫學會醫學資訊委員會PHR工作小組於2010發表了PHR指導原則,2016年又發展出多維度PHR内容架構,四個層面包預防醫學的四段七級、健康照護連續性、全人健康照護、生活輔助。以此架構為基礎,與埔里基督教醫院、愚人之友基金會合作,實作發展雲端資訊平台配合個人健康管理行動App之社區醫療保健與長照資訊整合系統。展望未來,2018年衛福部已推動通訊診療辦法,大幅鬆綁對社區基層醫療、長照照護及家庭醫師連續性照護之遠距醫療與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將有助於建構一個無縫隙社區全人健康照護體系,以保障台灣全民健康。

  • 期刊

使用呼吸器的病人當發生非計畫性管路滑脫時將導致嚴重的異常事件,因此在兒童醫院的加護病房中發生非計畫性管路滑脫率偏高時,不僅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全及照護品質,也是值得注意的議題,藉由事件的分析及品質改善,發現造成非計畫性管路滑脫的原因包括:因鎮靜處置認知未落實(25.0%)、缺乏有效的約束(18.7%)、氣管內管照護未依標準流程執行(43.8%)、氣管內管呼吸管路擺放未依標準執行造成(12.4%),造成這些原因主要是因為醫護團隊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護理師未依病人身形大小而有不同的約束方式、病人大量口水易滲濕膠布、護理師未能有效地練習更換固定管路宜拉膠布技巧。此次品質改善活動期望能將兒童醫院加護病房非計畫性氣管內管滑脫率由0.18%降至0.14%。改善策略包含:規畫鎮靜劑使用的方式,並配合鎮靜評估表,小於12歲使用RSS,大於12歲則使用RASS進行醫護團隊的溝通、依病人的發展及身形使用不同的約束方式,加強護理師的約束技巧、推廣使用防水宜拉膠及使用低壓抽吸以防止宜拉膠布被滲濕、改變呼吸器管路易垂落的固定方式,及加強約束、管路固定及鎮靜相關教育課程,並依臨床現況修訂氣管內管照護標準,加強查核新進護理師之臨床照護,且列為各單位品管計畫。評值改善策略之成效,非計畫性管路滑脫率由0.18%下降至0.07%,在鎮靜結果方面醫護團隊能達到有效的溝通,進而改善兒童醫院加護病房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