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52.99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台灣1998-2017年間急性B型肝炎確定病例發生率趨勢,及B肝疫苗接種世代感染急性B型肝炎之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期間台灣各年齡層急性B型肝炎發生率皆呈下降趨勢,尤其以15-29歲年齡層之發生率降幅最高,達85.5%,B肝疫苗接種世代且有接種記錄之急性B型肝炎確定病例,主要發生於1歲以下及15-29歲年齡層,兩者合計佔88%,感染風險因子含括母嬰垂直感染、醫療暴露風險及不安全性行為等。台灣B肝疫苗接種政策有效降低國人急性B型肝炎之發生;基於國內急性B型肝炎發生率持續下降,6歲幼童B型肝炎帶原率已下降至0.8%,且B型肝炎疫苗維持95%以上接種完成率,建議尚無須針對疫苗接種世代全面進行追加接種,惟仍須持續監測並落實各項公共衞生防治策略,以降低B型肝炎病毒傳播。

  • 期刊

併發症與死亡病例討論會(Morbidity&Mortality Conference,簡稱MMC)在醫療人員特別是醫師的養成訓練以及實際的醫療照護品質提升,長久以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發展的結構式討論方式可能有助於參與此MMC討論的成員在有關病人照護品質和安全性之重要問題的辨認和分析方面得以提升。我們在一家醫學中心的兩個單位進行了一個準實驗介入研究,讓參與者接受了使用結構式SBAR(situation-background assessment-recommendation)案例討論和分析方法以便在MMC過程中對案例進行結構化討論。SBAR的基本項目包括描述並產生當時的情境和處置,呈現案例的基本狀況,針對可能的錯誤進行分析討論並且分析可能的導致因素,以及根據文獻辨認出學習要點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併發症。研究人員提供SBAR的相關知識並示範SBAR所需的技能,並且強調結構式溝通方法的價值和重要性,並參加了MMC的每次會議以促進SBAR的應用。結果顯示介入前後相比,在所有的15個衡量題項皆有顯著改善,參與回應人員人數亦有增加。因此我們認為併發症與死亡病例討論會上使用SBAR的技巧進行結構化的討論和分析方式,可以提高其討論的成效,並有助於以積極的態度改善照護品質和提升病人安全,並且增加會議的參與度和參與意願。

  • 期刊

本研究檢視了中文版健康焦慮問卷(Chinese version of Health Anxiety Questionnaire,C-HAQ)的心理計量特徵,並探索其與DSM-IV身體型疾患、DSM-5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之關係。結果顯示,C-HAQ之內部一致性為0.943,再测信度為0.958,均在良好範疇。探索性因素分析顯示其有對健康與疾病的過度擔憂、症狀對生活干擾程度、尋求再保證之行為三個因素。與其他憂鬱,焦慮,身體症狀量表之相關性為中等。CHAQ應用於DSM-5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之評估,具有比評估DSM-IV身體型疾患更佳之表現;不論對應於何種系統,17/18都是判斷是否具有診斷的適宜切點。

  • 期刊

溝糟狀胰臟炎(groove pancreatitis)是一種不常見的慢性胰臟炎,發炎組織位於胰臟頭、十二指腸及總膽管所圍起的溝槽區域。溝槽狀胰臟炎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單純型(pure form)及節段型(segmental form),前者的纖維化病變主要在溝糟區及十二指腸壁,而後者除了前述之病變,還波及胰臟頭。大部分病人為中年酗酒抽菸的男性,致病機轉不清楚,主要症狀為腹痛,噁吐及體重減輕,黃疸不常見。十二指腸旁囊腫出現於很多病人,一般咸信它是胰臟異位組織的囊性營養(cystic dystrophy of a heterotopic pancreas)。核磁共振暨膽胰道攝影是目前最受肯定的檢查,實驗室生化檢查對診斷的幫助較少,血清澱粉酶、脂肪酶及肝功能可能輕微上升,也可能正常。腫瘤標記很少上升。這裡報告一位中年男性(45歲)。酗酒抽菸30年,自述上腹痛4個月。生化檢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完全正常,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暨膽胰道攝影兩者均可清晰看到位於十二指腸及胰臟頭之間的板狀組織以及十二指腸旁的囊腫。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及核磁共振膽胰道攝影發現膽管及胰管均正常。

  • 期刊

3D列印技術用於快速原型製造和「加法製造」或是「積層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使用層層堆疊(積層)方式來製造成品,3D列印模產品精確度高,實用價值高,目前3D列印產品已應用於各行各業;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將常見的3D列印技術分成8種類型,包括:(1)光聚合固化技術(vat photopolymerization);(2)粉體熔化成型技術(powder bed fusion);(3)黏著劑噴塗成型技術(binder jetting);(4)材料噴塗成型技術(material jetting);(5)疊層製造成型技術(sheet lamination);(6)材料擠製成型技術(material extrusion);(7)指向性能量沉積技術(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和(8)混合型(Hybrid)。3D列印技術可應用於教學、模手術前的規劃,製作手術工具和定製型植入物,臨床實用價值很高,近年來3D生物列印科技(3D bioprinting technology)採用細胞,基質和特定材料製造生物性產品,可預見未來更會研發出更多的新技術和產品。

  • 期刊

始於國科會(科技部),經濟部學界科專及教育部頂尖計畫的支持推動下,團隊於2002年開始合作磨合,於2009年開始投入骨科發展3D列印醫材的研究,開發醫學影像解碼與處理軟體、專家系統軟體、與醫學專用軟體的研發,進而以3D列印完成醫材的製造。團隊從脊椎手術教學系統開發開始,經術中的客製化鑽孔導引,以及術後護具的設計製造,均從自建的核心軟體出發,有多項專利及論文。椎足鑽孔導引手術計畫專用軟體,可提供由椎弓表面做三度空間的延伸,是個無中生有的設計,設計出導引件表面的契合度及位置是我們的特點,具極佳的穩定性與精準度。搭配設計的全套周邊器械,從豬隻實驗進入人體腰椎、胸椎、乃至進展到高位頸椎,都有極佳的穩定與精準度。以影像疊代技術,自動建立計畫與術後比對評估機制,針對困難複雜的案例,包含頸椎滑脫、椎節變形、腫瘤、骨折、脊椎側彎等等至今已施行了130多例個案,共超過400椎節的運用,術後與計畫骨釘路徑的平均角度差小於3度,進入點位移量小於2公釐(mm),所有鋼釘都在椎蒂內部。而且因為可以順勢產出實體模型,也運用於數例的脊椎天生的前側彎矯正。至於近期研究的客製化護具,包含術後的頸護具、腕護具、與背架,我們以科學方法找到符合穿戴舒適度的設計裕度,保有固定目的但又不至產生壓瘡的參數,進行臨床試驗,除兼具療效,更進一步提供現有護具在材料、透氣度、輕便性、舒適度、強度、造型的最佳選擇。滿足開刀的患者臨床上換藥保護與固定性功能,產品組裝容易,清洗簡單、通風、輕便,並可以依個人需求產出兼具美觀與個性化設計。

  • 期刊

3D列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是採用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技術,可以應用於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與快速製造(rapid manufacturing),其特性特別適合應用於小量客製化的需求。3D列印的技術能夠使用多種塑膠材質,金屬材質,甚至是生物材質,其解析度與精確度足以應付目前臨床使用的要求,並且可以製作形狀與結構複雜的成品,能針對各種困難的情境做出相應的設計與修飾。在足踝外科的領域,疾病與症狀的發生都與個人的下肢3D解剖構造以及其生物力學功能息息相關,也因此特別需要3D的技術來對患者做個別的評估並提供個人化的治療。基於這些特性,3D列印在保守治療使用的鞋墊矯具、手術前的評估模擬、手術中的個人化器械、與手術用的植體等應用,都能找到它的角色與優勢。

  • 期刊

手術技術要求較高的骨科骨盆手術,已有許多積層製造(3D列印)技術之研究及應用,包括列印出模型進行術前模擬、客製化截骨導版、結構骨替代物、客製化植入物等,部分技術應用已顯示可增加安全性及減少手術時間,客製化植入物要大量於市場應用仍需流程及製程優化之過程,受限於我國相關規範公告於2018年1月,國內近年多數應用於骨盆相關之研究以截骨導板及3D列應實體之術前模擬為主,3D列印客製化植入物仍未進入市場,尚屬臨床試驗階段。

  • 期刊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骨科領域帶來革命性的進展,並在世界各國引起廣大的注意。對於複雜人體的解剖結構,可以迅速在幾天內獲得患者手術部位最真實清晰的模型。透過這樣的技術,讓外科醫師能夠在手術前精確地規劃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節省醫療費用。3D生物列印技術可應用的範圍包括:術前計畫,手術模擬,病患量身打造的專屬植入物或手術輔助工具,以及支架輔具等等。有了這樣高階的科技技術,可以實現按個人量身打造的精準醫療。這樣的醫療服務更是特別符合兒童病患治療的需求,因為兒童的體型會隨著成長產生很大的變異,透過3D生物列印技術可以按重組影像列印出適合的模型或專屬的植入物,可以讓治療更有效率更精確,給病患帶來滿意的臨床結果。本文主要透過回顧相關文獻,概述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的基礎原理以及目前在小兒骨科領域的相關進展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