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0.29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描述外科加護病房氣管內管使用病人不適症狀之經驗,並探討術前護理指導及給予約束與否和不適症狀之關係。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於南部某醫學中心,使用Samuelson學者(2011)所發展之加護單位壓力經驗問卷(ICU Stressful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ICU-SEQ)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結果發現:291位研究對象中有60.8%接受手術前護理指導,71.5%醫囑給予約束。氣管內管留置期間最不適症狀為因呼吸管而無法說話,拔管後最不適症狀為吞嚥疼痛。被約束者比未被約束者無論在插管期間或是拔管後,症狀發生頻率較多(p <.001),症狀困擾強度較強(p < .001);且約束可以預測插管時不適症狀頻率(p < .001)與困擾強度(p < .001),也可以預測插管後不適症狀困擾強度(p < .001)。而接受術前護理指導比未接受者僅在心理擔憂層面之憂鬱發生頻率有顯著下降(p = .039)。本文建議醫護團隊能及早評估移除管路時機與約束必要性,並重視有約束者病人之拔管後症狀處理,以協助病人減低氣管內管留置帶來的不適症狀。

  • 期刊

本篇之目的主要評估不同廠牌/型號之數位乳房X光攝影在二維平面(2-dimensional, 2D)模式、數位乳房斷層層析攝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DBT)模式與複合模式下平均乳腺劑量(average glandular dose, AGD)之表現。本研究使用美國放射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認證傳統乳房攝影假體(以下簡稱ACR假體)模擬標準乳房,依據英國、歐洲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系統方式分別測量2D模式與DBT模式下之臨床曝露條件的入射表面曝露與射束品質,並計算AGD,同時亦評估複合模式下之AGD。實地測量6種機型共28台配有DBT模式之數位式乳房X光攝影儀後發現不同廠牌型號之攝影儀於2D與DBT模式下之劑量表現皆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在DBT模式下所有攝影儀針對標準乳房平均之AGD相較2D模式約增加10%(分別為1.53 + 0.30 mGy與1.37 + 0.17mGy)。具有複合模式之攝影儀平均之AGD為2.95 + 0.47 mGy,約為2D模式下之平均AGD的2倍。

  • 期刊

由於醫學人文繼續教育在醫院中推行有困難,研究者嘗試研發與執行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坊。戲劇技巧之應用以其有趣,且貼近生活而容易受到學習者的接納。本研究邀請3位戲劇專家,在醫院進行五場溝通技巧工作坊。研究對象是醫護人員、行政人員、PGY住院醫師及UGY學生共計97人。成效的評量來自帶領者手札、觀察員記錄、課後評量、課後檢討會議記錄。3位戲劇專家應用劇場技巧,各自設計及帶領1-2次醫病溝通工作坊。課程進行前、中、後三階段,分別蒐集量性及質性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在五次工作坊中,在「受到感動」與「很有收穫」之共同題項,以及其它特殊題項上的評量,皆有高於平均值的正向反應。質性評量則對於參與者感知的收穫、教師發現的困難與建議,提供了主題式的描述。

  • 期刊

下背痛為一致病原因眾多的症狀,因此臨床醫師有時未能歸因於單一診斷故而稱之為非特異下背痛,可能造成生理、心理與經濟各方面之影響;下背痛評估除完整病史與理學檢查外,需謹記優先排除紅旗現象;多數下背痛症狀為自限性,於4至6周內緩解,治療之介入目標為緩解疼痛症狀及避免失能。文獻支持可採行之非手術治療包含藥物、注射、物理儀器治療、按摩、手法治療、衛教、運動治療與多團隊介入,依照疾病發生後之病程可採取不同治療方式,並給予病患心理支持與正確的疾病知識;部分患者可能重複發生下背痛,因此處理急性症狀之後,應該給予患者衛教及鼓勵規律運動,可以降低未來下背痛再發生機率。

  • 期刊

下背痛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問題。在過去,實施下背痛的脊椎注射必須要仰賴X光機。但X光機會讓病患與注射者受到輻射之暴露,而且X光機無法看到神經、肌肉與血管等的軟組織。軟組織超音波是沒有輻射的,在執行導引注射時,所呈現的影像是立即的與清楚的。因此肌肉骨骼軟組織超音波可以用於正確的軟組織方面的疾病的診斷,亦能當做是準確的導引工具,正確的將針放至正確的位置來進行注射以達到最好的療效。透過肌肉骨骼軟組織超音波導引注射技術,可以成功的執行一些高難度並且需要精準性高的注射方法,例如特殊神經根阻斷法、骶裂孔注射、小面關節與內分支、骶髂關節與注梨狀肌注射等等。

  • 期刊

下背痛僅是一個症狀,治療前必需要有確實的鑑別診斷,特別是必須先排除嚴重的疾病(紅旗),和因為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疼痛遷延化(黃旗)的可能。下背肌筋膜疼痛症的治療方式有很多,如藥物,物理治療,姿勢調整和衛教,以及運動治療等,多學科的復健治療(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approach)和成人肌筋膜疼痛的評估及治療流程,可供臨床醫師做參考。針刺治療,則是上述的傳統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另一種選擇。針刺治療的種類很多,包括肌激痛點注射,乾針治療,針灸,浮針治療等,但這些都只是執行治療的工具,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可能引起症狀的患肌,給予適當的治療,同時,治療後的自我牽拉運動和核心肌群的肌力訓練,更是預防下背痛再復發的不二法門。

  • 期刊

近年來針對體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在肌肉骨骼疾病的應用有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無論是網球肘、足底筋膜退化、旋轉肌腱鈣化等都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際應用,雖然目前對於體外震波的作用機制仍有許多未知之處,但在針對下背痛的體外震波應用方面,我們可分為以下幾個可能的治療方向來思考:(1)針對軟組織損傷的修復:體外震波有助於增加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微血管血循、刺激纖維母細胞、降低肌肉張力和緩解肌肉緊繃,由此打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中因肌肉縮短導致局部組織缺氧的惡性循環。(2)針對疼痛的神經調控:體外震波被證實除了有助於神經去敏感化外、也可能選擇性地破壞無髓鞘神經纖維、降低Substance P濃度等,綜合以上結果而產生止痛的效果。(3)作為其他治療的輔助角色:體外震波因其非侵入性和無放射線暴露的好處,可以搭配其他的治療等形成更全面完整的治療計畫。綜合上述,善用體外震波治療,我們可提供下背痛病人更有效完善的治療方式。

  • 期刊

下背痛是門診中盛行率僅次於感冒的疾病。絕大多數(至少85%以上)的患者都不需要接受手術,因此保守的物理治療重要性不言而喻。物理物療中的手法矯治能改正異常的異常生物力學,是一種積極的保守治療。而手法矯治的關鍵成功因素在於選擇合適的病人與正確的診斷。因此一套完整的診斷分類系統,是非常必要的。由於造成下背痛的原因眾多,精確診斷不易。若以分類系統觀點,應先區分「非力學相關(non-mechanical)」與「力學相關(mechanical)」疾病兩大類。「非力學相關」疾病,例如腫瘤、感染、膠原病、心理問題、中樞神經敏感化等,通常不適用手法矯治,應轉介至其他相關科別處理。「力學相關」疾病才適用手法矯治。「力學相關」疾病中又可分為「明確性(specific)」疾病與「不明確性(non-specific)」疾病兩大類。所謂「明確性」疾病,是指影像學檢查看得出來的疾病,例如脊椎滑脫、脊椎解離、椎間盤突出等,這類問題的病位比較容易掌握,但多半已有結構性病變,治療難度較高,且有偽陽性的問題要排除。所謂「不明確性」疾病則是指影像學檢查看不出來的疾病,病位較不容易掌握,病因也很多樣化。例如關節動態障礙(小面關節、薦髂關節)、肌筋膜功能障礙、動作控制障礙、周邊神經敏感化等,都須列在鑑別診對的清單上。總之,在特定的診斷分類下找出真正的病因,選擇相應的手法矯治技術改正異常的生物力學,並搭配貼紮、輔具與居家運動,就能有效改善疼痛並顯著縮短病程。

  • 期刊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人口老化及老人照護議題已成為我國的重要問題。但由於同志群體作為社會中的弱勢,其長照與老化的議題卻相對缺乏社會關注、專業投入發展、與政府政策資源的挹注。相較於長照,國內針對同志的醫療議題相對已有較多元的研究與發展經驗,也俱備在地的實作經驗,因此,本文以國內同志友善醫療的實作經驗與研究做參照,提供推展同志友善長照的借鏡或啟示。建構同志友善的長照環境,是健康人權平等的落實,期望長照界能借鏡醫療界推動的同志友善醫療,打造同志友善長照環境,提供包括同志在內的每一位國民具個別化全人精神的照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