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57.186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針對自閉症類群障礙(ASD)遺傳檢驗與諮詢所涉相關倫理議題,包括:針對兒童進行遺傳檢驗之基本倫理考量、對於疑似或確診ASD病童進行遺傳檢驗、對於未出現症狀孩童進行遺傳檢驗進行探討,參考先進國家專業醫學會之執業倫理準則與法規、考量華人文化與習俗,試擬訂「自閉症類群障礙遺傳檢驗暨諮詢執業倫理準則」。作者期望藉本文之分析與準則之提出,有助於病患、家屬、醫療人員對於ASD遺傳檢驗與諮詢相關倫理議題之認知,從而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 期刊

本研究探討「運動舒包」模式介入對社區不同體能程度長者的影響。收案自花蓮社區據點老人73位,以簡短活動功能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區分老人活動能力程度,9分以上為健康組49位與9分(含)以下為失能組24位。依區分組別給予含四種不同運動教具之運動包,為「運動舒包」,進行每週兩次、每次約2小時活動共16周。以握力(grip)、坐站五次(five times sit-to-stand)、單腳站(one-leg-stance)、10公尺走路速度(10-meter walk speed)評估身體活動功能。16週介入後社區老人各項活動能力均呈現顯著進步。健康組進步幅度以下肢肌力最大;失能組則以走路速度改善最明顯。16周運動舒包模式介入社區據點對不同體能活動老人在抗衰弱與預防及延緩失能有所助益。然因無控制組,故後續結果仍需進一步驗證。

  • 期刊

執行靜脈滴注化療藥品給藥流程若使用密閉給藥裝置(closed system transfer devices, CSTD),可降低護理人員自身之暴露化療藥品危害和降低工作環境汙染。研究目的為探討護理人員對於使用密閉給藥裝置與原流程(即藥師完成輸液套管排氣並調配完成之化療藥品)執行化療給藥之感受差異,以及影響護理人員對於使用密閉給藥裝置執行化療給藥感受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19個單位之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自行發展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問卷內容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使用效能感受、暴露化療藥品感受、CSTD操作感受與個人特性。共收集242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使用CSTD執行化療給藥之使用效能感受顯著高於原流程(t=4.0, p <0.001);而對暴露化療藥品感受顯著低於原流程(t=-8.04, p <0.001)。護理人員每天執行化療給藥筆數會影響其對於使用CSTD的效能感受、暴露化療藥品感受、CSTD操作感受。護理人員若有參加面授課程或網路數位課程,其使用CSTD之操作感受程度較高。護理人員以兩種學習管道學習使用CSTD,其對CSTD操作感受高於僅由一種學習管道者。建議未來醫療機構管理者在導入新醫療設備或流程時,可深入了解頻繁操作特定工作流程之使用者觀點。此外,提供使用者操作說明與多元教育訓練管道,讓使用者安排自我學習的時間,以提升其對於使用新醫療設備或流程感受,進而順利導入提升病人安全與員工安全之新醫療設備與流程。

  • 期刊

自從1995年血栓溶解治療被證實有助於改善急性腦梗塞病人的神經復原,而且不會顯著增加死亡率,急性腦梗塞的治療已被徹底的改變。但許多臨床狀況,包括治療區間僅為發作3小時內,及許多臨床禁忌症(如年齡大於80歲等),限制了該治療的運用對象,約只有5%的急性腦梗塞病人有機會接受此治療。2008年的臨床試驗證實針對發作3至4.5小時的急性腦梗塞病人,施行血栓溶解治療仍具有療效後,治療的時間窗延長到發作後4.5小時內。急性腦梗塞的再灌流治療在2015年獲得進一步突破,當年多篇跨國多中心研究證實了橋接治療的再灌流療法的療效。橋接治療包括對於符合條件的急性腦梗塞病人,先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再為大動脈阻塞的病人施以動脈血栓移除術。2018年的研究證實經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灌流影像確定有相當範圍可挽救腦組織的情形下,可以在發作16-24小時內施行動脈血栓移除治療,有效改善病人的預後。『治療組織窗』的觀念使用『臨床-影像不對等』或是『灌流-擴散影像不對等』的臨床及影像評估篩選出有相當可挽救腦組織體積的病人,執行再灌流治療,打破了傳統只利用『治療時間窗』決定治療的概念。最近發表的研究運用相同腦部『灌流-擴散影像不對等』的概念,將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用於發作時間不明(或睡醒時被發現),或發作時間4.5-9小時內的急性腦梗塞病人,可能有臨床改善的效果。『時間就是大腦』的觀念以『治療時間窗』提醒醫療人員及社會大眾急性中風需要緊急的偵測、處置與治療,但是『治療組織窗』的觀念也讓我們對於發作時間不明或比較晚發現送到醫院的病人,可以運用臨床症狀及腦部影像不對等的方式篩選出適當的病人,考慮進一步施行腦部再灌流治療,造福更多的病人。

  • 期刊

輕度缺血性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之患者,再度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高達3-15%;因此,如何預防中風復發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單獨使用aspirin只能降低20%再中風風險,至於併用aspirin與clopidogrel這樣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雙抗)組合於這群病患的效益與安全性,在CHANCE與POINT這兩大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CHANCE試驗顯示,於輕度缺血性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使用雙抗組合治療21日,可有效降低再中風之風險,且並無增加出血風險。POINT試驗發現,於輕度缺血性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使用雙抗組合治療90日,雖然可以降低再中風之機率,但卻會顯著增加出血風險。這兩大試驗之結果證實了併用aspirin與clopidogrel於這群病患的益處,但也點出雙抗組合治療使用越久則出血風險越高之現象。

  • 期刊

腦中風與心房顫動息息相關,而中風所帶來的風險也隨著亞洲的老化人口增加。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問市前,warfarin已被證實可有效下降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風險。然而,亞洲族群的獨特性使得warfarin的服藥遵從性偏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四大研究中己被證實,對於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是個比warfarin更好的選擇。然而,亞洲族群在標準劑量及低劑量的選擇上需要更多研究作為治療佐證,不建議常規選擇低劑量使用來預防中風。

  • 期刊

治療大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在特定條件下,目前的標準治療包含動脈內取栓。除臨床的嚴重度及發生的時間外,其中一項很重要的評估是影像檢查。這些檢查包含了沒有施打顯影劑的腦部電腦斷層、單時間點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多時間點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動態顯影電腦斷層腦灌流檢查、及磁振造影。因為選擇條件越嚴格,病人的預後就越好,但符合條件的比例會降低,也就是能實際接受治療的病人會變少。這些被排除的病人,雖然預期神經功能恢復的程度較低,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因為動脈內取栓而獲益。所以治療指引建議發作時間在六個小時內的病患,採取較寬鬆的條件來選擇適合治療的病患;而發作時間在六到二十四小時或時間不明確的病患,則採取比較進階的影像來評估。但是不是所有醫院都隨時有適當的影像工具可以立刻進行評估,在此對於影像工具有限時,如何進行影像評估也给予簡單的建議。

  • 期刊

罹患腦中風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的衝擊,最主要分別為失能、照護及生產力的影響,若年輕人發生這樣的不幸,所帶來的影響更是顯著。最近兩三年的時間,臨床上使用導管技術,配合抽吸導管或取栓器(一種可回收式的支架),直接於動脈內移除血栓,讓缺血的腦組織及時恢復血液灌流的比例愈來愈高。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合併大血管阻塞的患者,已經證實能有效降低日後失能的嚴重度。然而,目前大多數臨床研究的結果,多半反應在腦中風好發的年齡層,也就是60歲以上年老的族群。45歲以下年輕的腦中風患者,是否同樣受益於直接動脈移除血栓的治療,或者因為年輕型的腦中風,多半合併有特別的病因,其預後會有不同的影響,相關文獻資料較為欠缺。本篇的目的就在籍由臨床案例的分析,做一個初步的探討,期能增加我們對於疾病治療效果更進一步的認識。

  • 期刊

本專案旨在運用跨團隊整合照護以降低冠狀動脈繞道術後之傷口感染率,避免延長住院天數、增加病人再入院與死亡率。本單位於2016年第一季冠狀動脈繞道術後傷口感染率高達6.56%,高於科部閾值3.8%,故引發專案小組改善動機。本專案經現況分析後發現導因為護理師手術前皮膚清潔範圍不一致、預防性抗生素劑量未依病患體重調整、醫師醫囑術後傷口換藥方式不一致、醫師與護理師對於術後血糖控制理想範圍觀念不清等。透過跨團隊合作修訂手術部位皮膚準備流程、製作術前皮膚準備流程卡、建立個別化體重預防性抗生素與防呆式血糖控制套餐醫囑、建立一致性傷口換藥方式與流程等措施,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繞道術後傷口感染率至3.36%,達專案目標並提升病人手術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