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2.205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估計全國各鄉鎮區C型肝炎病毒抗體盛行率。以2005-2008年新北市健康篩檢資料為驗證資料;針對參加新北市篩檢C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民眾,藉由其參加篩檢後健保資料中相關診斷,找出最佳估計C型肝炎抗體盛行率之診斷代碼組合,用以推估全國C型肝炎抗體陽性人數;進一步配合投保對象居住地歸屬模型,以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估算2015年全國各縣市鄉鎮C型肝炎病毒抗體之盛行率。參加新北市健康篩檢有136,290位民眾,其中C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者有4,122人(3.02%)。以最佳估計C型肝炎抗體盛行率之診斷代碼組合應用於全國健保資料,2015年全國C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總人數約69萬人,盛行率為3.22%,男性(3.49%)略高於女性(2.96%),年齡層以40歲以下最低(1.02%),隨著年紀盛行率上升至70-79歲最高(7.81%),且地區差異性大(1.14-13.6%);全國鄉鎮區C型肝炎病毒抗體盛行率最高者分別為:苗栗大湖鄉、雲林褒忠鄉、雲林大埤鄉、雲林臺西鄉及嘉義六腳鄉。國內不同鄉鎮區C型肝炎病毒抗體盛行率有相當大的差異。

  • 期刊

本研究為回溯觀察性實驗,藉此探討亞急性呼吸照護中心(respiratory care center,RCC)對長期依賴呼吸器病患實施呼吸器脫離計劃,此脫離計劃分三階段進行評估病患即階段一:呼吸器支持期、階段二:呼吸器脫離期、階段三:拔管期,比較實施呼吸器脫離計劃前(2015年01月到2016年12月)與實施後(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呼吸器使用天數、呼吸器脫離率、住院天數以及死亡率等影響,並分析影響呼吸器脫離成功和RCC呼吸器使用天數的因素。研究結果脫離計劃實施前(n = 161)、實施後(n = 124)兩組病患在RCC呼吸器天數(19.60 ± 9.16 vs. 21.52 ± 10.70)、RCC住院天數(22.81±8.43 vs.24.69 ± 9.55)、呼吸器脫離率(64% vs. 69%)及死亡率(0.6% vs. 0%)等,均沒有統計顯著性差異。單變量分析發現實施脫離計劃的呼吸器脫離成功的勝算比是未實施脫離計劃的1.227倍,是有比較高的脫離率,但無統計顯著性差異;而年齡、科別、意識分數、肺炎、腦部外傷、APACHE II score、轉入RCC氣道狀態、ICU呼吸器天數、ICU住院天數等與呼吸器脫離成功之間有顯著關係。故進行多變項羅吉斯迴歸分析發現年齡、科別、意識分數、APACHE II score、轉入RCC氣道狀態是增加脫離率的重要影響因素。結論:「實施呼吸器脫離計畫」對RCC病患在使用呼吸器天數、住院天數、呼吸器脫離率及死亡率均沒有得到顯著改善,而呼吸器脫離計劃之主導者、醫療照護團隊的輪替以及病患的年齡、科別、意識分數、APACHE II score及轉入RCC氣道狀態等,是影響「實施呼吸器脫離計畫」之效益結果之主要因素。

  • 期刊

本研究是首次針對樂齡寶貝機衰弱症自動化檢測軟體系統所測得四種衰弱檢測指標的結果,及其與各種功能衰弱風險之相關性作比較。以志願參加2018年台大醫院老人健檢70-79歲共254位長者為對象,使用衰弱症自動化檢測設備評估。採用四種衰弱檢測指標,篩檢此老人族群的衰弱盛行率,並分析與慢性疾病、生活型態、認知情緒、日常生活功能等29項各種老化風險評估指標之相關性,以瞭解四種衰弱檢測指標之間的差異。結果在這一群衰弱盛行率低的老人,四種衰弱檢測得出之衰弱比例,依序為綜合衰弱檢測(2.0%)、主觀身體衰弱檢測(1.2%)、客觀身體衰弱檢測(0.8%)和骨鬆衰弱檢測(0.8%);與29項功能風險評估相關性結果如下,在綜合衰弱檢測出功能風險有22項相關最高,其次是主觀身體衰弱檢測出13項,客觀身體衰弱檢測出8項,骨鬆衰弱檢測出7項最低。另一方面,客觀身體衰弱檢測缺乏老年憂鬱檢測和評估的相關性,而骨鬆衰弱檢測缺乏老年認知和憂鬱風險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與3〜5項之主觀、客觀身體衰弱檢測及骨鬆衰弱檢測作比較,多面向的綜合衰弱檢測(共68項)與較多的功能衰弱風險顯著相關,因此臨床實務上,本研究結果建議衰弱的介入策略,應考慮包含多面向功能的衰弱風險評估,其結果可作為擬定衰弱老人個別化介入計畫之參考。

  • 期刊

減重手術是治療病態性肥胖患者的方式之一,可使體重減輕以及減少與肥胖相關併發症的罹病率。儘管減重手術在初期有良好的效果,但術後仍有許多病人維持不良生活作息且運動參與度低而降低手術的成效。由於目前國內相關的研究缺乏且無整合性的文獻,故本文目的即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法,整合與評價運動介入措施對病態性肥胖減重術後身體組成之實證。搜尋2009年至2019年12月前發表之中、英文文獻,資料庫包括: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CINAHL、ProQuest及華藝線上圖書館等,關鍵字分別為:病態性肥胖、減重手術、運動介入、身體組成、morbid obesity、bariatric surgery、exercise interventions、body composition。文獻選取符合條件為運動介入措施,對病態性肥胖減重術後身體組成之成效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並以modified Jadad scale作為文章品質節選工具,共納入八篇研究。八篇研究之研究品質介於4至6.5分,屬於中等品質實證研究。介入措施包含:有氧運動介入與阻力訓練等方式以改善術後身體組成之成效,但目前實證證據的品質與數量仍偏低,且運動介入頻率、強度、時間及種類皆有所不同,建議未來研究宜朝向更為嚴謹、盲化、大規模的隨機控制試驗,以持續更新此實證結果。

  • 期刊

一位76歲女性病患持續服用hydroxychloroquine藥物,一次200毫克每天兩次的劑量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約兩年時間,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至眼科檢查發現雙眼角膜上呈現褐色旋渦狀沉積及視網膜黃斑部輕微色素性上皮細胞不規則變化,經診斷為hydroxychloroquine導致之旋渦狀角膜病變及疑似初期黃斑部病變,於是將hydroxychloroquine改為sulfasalazine來控制風濕性關節炎,停藥三個月後,角膜上旋渦狀沉積改善許多,六個月後,角膜沉積幾乎消失,最佳矯正視力由零點貳進步到零點五。

  • 期刊

青春期是成長快速的時期,由於第二性徵出現、同儕的比較以及情緒的敏感變化,這個階段常會遇到一些與生長及發育相關的疑問。家長及青少年最常見的擔心就是身材矮小及性早熟。由於時代及經濟變遷,營養狀況的改善,發育也有提前的趨勢,因此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把握生長的黃金時期,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且能正常成長,需要倚賴醫界提供家長正確的資訊。孩子成長路上的三要訣,就是均衡的營養、足夠的運動及充足的睡眠。

  • 期刊

隨著疫苗科技的進步與流行病學的改變,今日的疫苗已非嬰幼兒的專利,青少年也有必要施打疫苗。首先,有些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疫苗,例如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被研發出來。青少年是施打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的為最佳時機,可以在其開始有性行為之前建立保護力。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預防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及其相關的泌尿生殖器癌症,尤其是子宮頸癌。其次,部分在嬰幼兒時期打過的疫苗,疫苗所賦予的保護力到了青少年階段可能逐漸消退,有必要再追加。百日咳疫苗與B型肝炎疫苗是其中的例子,麻疹與日本腦炎也有可能需要注意。第三,有些疫苗在過去未被列入公費疫苗,大部分青少年沒有打過,因此有遭感染的風險。A肝屬於此類。台灣2003年以後出生的世代雖大部分已打過一劑水痘疫苗,只打一劑並不能完全預防水痘,可考慮打第二劑。2003年以前出生的青少年,更可以考慮施打水痘疫苗。最後,青少年扮演流感在家庭與學校間的傳播樞紐,也是優先建議每年施打流感疫苗的對象。本文將就上述各種疫苗的施打必要性、施打方法與時機、疫苗的效果與安全性等逐一介紹。

  • 期刊

兒童肥胖的成因很多,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性活動,以及過度攝取熱量等,都是造成我們的下一代肥胖問題暴增的主因。教育部的調查顯示2016年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14.9%(男童17.4%及女童12.2%);國中生肥胖比率為16.8%(男生20.0%、女生13.2%)。肥胖會引發罹患各式各樣的合併症,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疾病、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與癌症等疾病。這些非傳染性疾病是現代社會國民增加長期健康風險與致死的主因。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更會有生活品質降低、被嘲笑及霸凌與社會孤立等心理層次的長期影響。由於兒童肥胖與其健康危害在全球與我國都迅速地惡化中,因此兒童肥胖防治已經是迫切需要全民介入的一大挑戰。有關兒童肥胖的治療,兒科醫學會與建議兒童青少年肥胖的處置可採取漸進的四階段模式來處理,包括:(1)階段一,加強性預防;(2)階段二,結構式體重管理;(3)階段三,全方位跨領域團隊介入;(4)階段四,第三級醫療照護介入。經由這樣的階段性模式,可以提供各種不同肥胖嚴重程度的兒童青少年一個可以具體執行的減重計畫架構。

  • 期刊

焦慮、憂鬱、強迫、身體化等症狀在青少年十分常見,其中身體化症狀是指醫學上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患者常因此四處求醫,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本文將介紹此症之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以及臨床處理原則。此症在兒童青少年典型的臨床表現可以有多種樣貌,包括:(一)以疼痛為主要表現:嚴重腹痛、頭痛等;(二)以疲倦為主要表現:嚴重倦怠,至少三個月;(三)無法執行正常動作、失去感覺、或假性癲癇等。身體化症狀在兒童青少年均十分常見,尤其是女性。整體而言,此症在較大兒童與青少年發生比例較高,女生比男生常見。大多可在短時間內復原,只有少部分人症狀持續,症狀持續者嚴重度可能逐漸減輕,也可能發展出其他精神科診斷,例如鬱症或恐慌症。適當支持與介入,將能改善成年階段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