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6.163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細緻描述與呈現工作倦怠的歷程,以瞭解倦怠的起因、促發與惡化的因素及其作用,並在時間歷程與性質上能清楚區分工作倦怠與工作壓力之差異。本研究採用現象學研究取向,針對3名餐飲企業主管為訪談對象,先對3名個案進行個別倦怠歷程描述與分析,然後再做整合,形成跨個案的共通工作倦怠「一般結構」。結果發現倦怠的起因來自個人-環境失衡或失調,它們可以用資源-要求不平衡與個人-環境不契合等觀點來解釋,同時這些起因其實就是過去研究所稱的壓力源與工作壓力知覺。而工作壓力知覺進入倦怠歷程的關鍵啟動點則是理想-現實的巨大差距或「幻滅」,它因為個體努力解決或因應問題,問題反而更顯著惡化而產生。因為此差距或幻滅使個體對環境或者自我產生高度負面評價與不滿,後續過程反覆累積的是對環境與問題的無力感、對自我的無價值感、對工作未來的無望感。而當三者累積超過個體能容忍的閾值或環境更劇烈惡化時,將引發個體的離職意念或離職行動。整體而言,本研究提供了個體如何從工作承諾(job engagement)演變至倦怠的詳細歷程,未來研究可再探究如何從倦怠狀態重回工作承諾的復原或療癒歷程。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約有400萬的吸菸人口,而在2002年的調查報告指出,約有70%的人希望戒菸,但真正行動並且成功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從這例子中可以看出一個重要議題:何以一件攸關性命的重要事件,同時事件結果也是當事人所清楚認知的,而其本身也有改變的意願,但從認知到行動之間的落差卻是如此之大。由此可知,「知易行難」確為一普遍的現象,過去心理諮商常將焦點放在個人內在的覺察上,但了解不一定意味著改變,如何協助個案願意選擇健康行為並且真的行動,以促進大眾健康,實是心理諮商專業人員可努力投入之領域。 戒菸專線服務中心自2003年開辦以來,協助許多吸菸者戒菸,筆者從三年的實務工作中,逐漸發展出戒菸諮商的工作概念與模式。在五次的諮商架構裏,包含了認知行為學派、動機式晤談法、以及改變階段理論等原理原則所發展建構而成,從協助個案增加對本身行為的覺察、提升改變的動機,進而願意選擇戒菸此一健康行為後,緊跟著發展準備計畫、執行計畫,最後再討論如何維持成果以預防復發。雖然此一工作架構發展自戒菸工者實務,但其中的方法與原則事實上也是一種健康諮商的概念;願意選擇健康行為,同時發展自主控制力,進而維持健康行為,這樣的概念可應用於其它類似的問題,例如減重、糖尿病患之飲食控制、或者運動諮詢中。同樣的,它更可提供企業主參考,提供給有需要的員工做健康諮商,做為員工協助方案之一。 此戒菸諮商工作模式由實務經驗出發,配合相關理論參考論述而得,未來擬以量化研究設計來評估此戒菸諮商架構之成效。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控制「知覺壓力」的影響後,探討「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求助意圖之關係。採用立意取樣之方式,以一般企業中具備員工諮商服務與未具備員工諮商服務之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共獲得314份有效問卷。以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變分析、t檢定以及Scheff'e法等統計方法處理所得之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員工的知覺壓力後,除了壓力仍可以顯著預測尋求個別員工諮商的意圖外,三個因素中僅有「行為態度」顯著影響尋求助員工諮商的意圖。人口學變項中,過去曾有諮商經驗的員工較未曾有過諮商經驗者願意尋求「個別員工諮商」、「團體員工諮商」、「心理健康講座」以及「心理測驗與解釋」的協助,專科學歷的員工亦較大學學歷之員工願意尋求「團體員工諮商」。此外,員工對員工諮商的接受程度依序為「心理測驗與結果解釋」、「心理健康講座」、「個別員工諮商」及「團體員工諮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嘗試深入男性失業者的內在心理狀態,尤其是聚焦在失業經驗中失業者的存在處境與狀態,這是過去研究未曾觸及的。本研究採用詮釋現象典範之方法,對2位男性失業者深度訪談,採集了關於失業經驗與工作生命史的敘說資料,並分別進行主題與生命視框分析以及存在分析。主題與生命視框分析結果發現,個案1的第一次關廠失業前的生命視框是「工作是為了生活穩定」,雖持續依附於大型企業工廠中,但卻因為關廠失業使視框改變。個案1的第二次失業之前是在工地打零工,此階段的生命視框是「工作是為了生活、家庭撐下去」以及「工作生涯不循社會一般路徑與評價」,透過「賣體力」、「有工就做」、「廣泛建立工作合作的網絡」等生涯策略來達成,但最後因建築業景氣低迷,嚴重開工不足而失業。個案2在失業前的工作是消費品代理商的業務主管,此階段的生命視框是「工作是長期投入求發展」以及「工作是兄弟情義的匯聚場」,他透過持續在一家公司投入與耕耘,追求階層上升的成就感,另外同僚關係的兄弟情義也是他重要的生命意義。但公司組織重整的手段與遭裁員的結果使他的生命視框與意義也受到衝擊。而存在的時間性分析則發現失業者敘說失業經驗時,呈現的是不甘心或不值得的過去,茫然甚至絕望的未來,使得現在變成空虛或隔絕感受等難以指稱或定位自我的狀態。這顯示失業可能讓人落入失去置身位置的「深淵」或「詭異」狀態,直接面對存在的終極議題及其焦慮,但在此狀態中也讓人有機會解構原本虛假的日常生活的視框,再建構接近本真存在的可能性。

  • 期刊
  • OpenAccess

權力雖然充斥於社會工作專業關係各個層面,且深刻地影響著專業關係的建立、服務的提供、與社會正義的實踐與否,然而長久以來社工界在討論專業關係議題時,較少從權力的角度出發。為了讓社會工作專業關係的權力議題可得到深刻且廣泛的討論,本文先就社會工作權力來源-機構的資源、專家知識、人際間的權力、及法定權力進行探討。接下來就社會工作專業關係中,對於實在的建構、與服務對象的對話、社會工作者如何於工作過程進行各種評估及處遇決定、以及如何將社會工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撰寫成種種記錄與表格,詳細地檢視權力於專業關係中運作的方式,與對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帶來的影響。 專業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創新與變革是專業實踐不可或缺的要素,社會工作者在努力追求專業化與不斷拓展工作領域,並得到更多法定權力的時刻,我們更需謹慎地看待我們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權力議題,否則我們極可能強化了我們權力,卻不再聽見服務對象的聲音,離他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