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42.168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二千年來,中醫心理學思想史的長河可劃分為六個時期,《內經》中可見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元代張子和對中醫心理學的應用達到了一個尖峰。當代中醫心理學新興學科建立於上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世界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而得到迅速發展。中醫心理學凸現了中醫學的屬性和特徵,又兼具心理學的特點,成為中醫學與心理學交叉領域中,發展十分活躍的分支。 在新世紀中,中醫心理學得到多元性地廣泛全面地發展,全國中醫心理學學術會與國際中醫心理學學術會議已成功舉辦12屆。中醫心理學的科研已深入到恐懼基因表達、腦功能成像等科學前沿,並在賑災、氣功、針灸等方面開展了系列臨床和科研工作。中醫心理學也從華夏本土走向港、澳、台地區,並向歐、美、日等國輻射發展。本文透過中醫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全新論證,前瞻了中醫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規劃:大力發展中醫心理專科,開展中醫心理學的臨床與保健應用,加強中醫心理學的科研深度與力度,推展中醫心理學邁入國際化的發展平台。

  • 期刊
  • OpenAccess

對我這樣一名整個心理學專業養成過程全部浸淫於歐美近代心理學的工作者來說,「中醫心理學」有一種返回「多重置/自身」的吸引力。我在學院教育中所研習的心理學知識與方法,故然業已有著東方思想對西方滲透感染的痕跡(如榮格、佛洛姆與超心理學等學說),但那仍是置身於歐美社會內部,傳承著西方文化經驗的果實;縱然,由認識西方心理學到與自身經驗相融通的專業學習過程確實豐富且受益良多,但我十分清晰的察覺到彼此之間社會性與文化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讓我們由自己的身體經驗說起!本文藉由一實務之作為的案例,提出「身心對話的反映應對談方法」來支持之作為展開一路學習一路學裡的實踐過程。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綜覽了中國書法的心理學研究。(1)首先介紹中國書法之心理特性。研究包括生理,心理變化,情緒,感知,認知,動作及應用和臨床治療。(2)我們在研究及臨床的實用上,以書法治療的系統方法,與當今主流醫學的治療方法,實證地做了對照探討,包括:生物反饋、針灸、藥物、靜坐和肌肉放鬆訓練。(3)書法治療本著「證據為本」的理念及規範展開臨床檢驗,過程符合國際臨床檢驗的要求,合作醫院共有四家。治療項目包括:精神分裂症,鼻咽癌症,失智症及神經症等。項目都十分成功,呈現具體療效。(4)我們發展了一套「生物反饋書法治療儀器」的技術;為了提昇書法治療的學術性及專業性,開設了研究院書法治療文憑課程;推動了國際書法治療學會發展,旨在推廣書法書寫在身心健康與治療科學,醫療應用等方面的作用。

  • 期刊
  • OpenAccess

中醫亦即中國傳統醫學,其療效已被實踐和科學實驗證實。近年來,中醫不僅用來治療身體疾病,也用來治療心理疾病和行為失調。本文對針灸、靜坐、氣功、太極在治療心理疾病中的功效做了綜述,通過回顧這些實證研究,我們認為中醫對心理疾病的治療有積極作用。中國中醫的研究需借鑒國外研究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父親和母親教養聯盟和親職參與所構成的共親職類型、家庭特徵因素和親職壓力的關聯。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有國小低、高年級學童之父母,而父母未曾離婚或分居者為研究對象,共計805對父母。研究工具包括「教養聯盟量表」、「親職參與量表」、「親職壓力量表」。本研究重要結果顯示,共親職類型有「同心協力型」、「干預撤離型」和「母主內型」三種類型。其次,從家庭層次來看,母親親職壓力大於父親。而且,比之「母主內型」父母,「同心協力型」父母在各面向的親職壓力都較小,「干預撤離型」父母在「親子關係」的壓力較大,「健康發展」壓力較小,「生活調適」和「教養爭議」壓力則沒有顯著差異。家庭特徵變項中,父親收入越少者,父母在「親子關係」、「健康發展」、「教養爭議」越大,子女性別為兒子、較少子女數、母親非全職工作者,父母有較大的「親子關係」壓力,低年級學童父母的「生活調適」壓力較大。本研究發現「同心協力型」父母的親職壓力最小,在理論建構和實務上均具有意義。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是一篇文獻回顧性的文章,全文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就臉孔辨識的議題做一廣泛且深入的介紹,從臉孔辨識異於一般物體辨識的「倒立效應」切入,並進而討論倒立效應之外的其他臉孔辨識的指標。接著,介紹臉孔辨識的一些特殊現象的相關研究,包括臉孔的半側臉效應、柴契爾效應、他族效應及負片效應等。然後進入臉孔辨識的大腦神經機制的研究,首先討論許多關於臉孔辨識的大腦神經生理研究,包括事件相關電位的與功能性核磁造影的,這些研究發現辨識臉孔時所引發腦部的反應異於辨識一般物體。接下來,討論不同類型的病人,這些病人共同的特點是他們辨識臉孔時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有些病人是因為腦傷引起的臉孔辨識障礙,有些則是基因造成的,甚至還有些病人是因為出生時受到視覺剝奪造成的。近年來,甚至發現有許多人雖無任何生理疾病或視覺剝奪的經驗,但是他們卻有先天性的臉孔失認症狀。之後,討論四類試圖訓練受試者辨識臉孔的研究,包括古力寶(Greebles)、倒立臉孔、跨種族臉孔,和發展訓練等;以及這些訓練研究及其發現對臉孔辨識機制的啟示。本文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移至臉孔辨識的發展議題,針對目前關於此議題的相關研究發現做較深入的探討與介紹,自嬰兒的臉孔偏好研究談起,接著將臉孔辨識的歷程區分成兩個切入的角度,包括「臉孔的整體處理與部件處理」及「臉孔的初階關係特性與二階關係特性」,並針對這兩個角度探討相關的辨識歷程與發展差異的研究發現。最後,針對臉孔辨識的研究現況,提出五個仍待進一步釐清或探討的問題,作為本篇多層次文獻回顧的結論。

  • 期刊
  • OpenAccess

近年來,離婚已成為國人解決婚姻嚴重衝突或關係困難的普遍方法。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與文獻顯示,台灣離婚率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與世界幾個主要國家相較,也僅低於美國、澳洲及南韓:除離婚件數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婚姻訴訟件數則在1996年至2005年間大幅成長兩倍之多。面對上述家庭結構的變遷與瓦解,相關專業社群開始呼籲國人須正視並解決離婚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內政部統計處甚至提出離婚夫妻需先經過婚姻諮商以為因應。本文的目的在於介紹並說明國內外之家事調解工作模式以及理論基礎,並反省台灣目前調解委員的專業及性別意識訓練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