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56.140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回顧國內嬰幼氣質研究,從1980至2011年,期刊和碩士論文有106篇。其中從1997年後,每隔5年,約增加20篇,尤其2006年後,有較高幅度的成長。探究議題廣泛,其中探討氣質與家庭系統的篇數較多,在方法上,自2003年後,才出現多元的研究取向。至於在嬰幼兒氣質的研究結果可分兩主軸論述:主軸一為橫斷研究,在氣質與生物機制的研究,篇數極少,卻發現抑制幼兒右額葉腦波較活化,皮質醇濃度高,在家庭系統的研究,多數發現氣質和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是相互影響,在學校系統的研究上,氣質會直接和間接影響幼兒社會能力和學業成就;主軸二為縱貫研究,幼兒氣質的發展會因外在環境影響而有變化,至於幼兒氣質會間接影響未來發展內外化問題,但因篇數少,追蹤時間短,其解釋是有限的。未來的研究方向,建議國人應重視從生理機制探索氣質、成立跨領域的研究及實務社群、重視嬰幼兒氣質的長期追蹤、建構氣質和心理病理關聯、重新檢視行為抑制在國內定位,以及建構國人的氣質理論。

  • 期刊
  • OpenAccess

國際上關於語音知覺發展研究的主題,在過去數十年中,從探索新生兒能否聽辨母語和外語語言中的語音差異,影響語音知覺發展的機制:「母語經驗」、「統計式學習」及「社會互動」,到語言相關障礙的學齡兒童能否精緻地形成語音表徵以學習語言等議題,研究成果頗為豐碩。這些研究除了展現語音知覺從出生到學齡隨年紀而成長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檢視發展心理學基本議題,如心智成長的初始狀態及文化因素在心智發展上的角色。本文回顧臺灣地區研究者在2000-2012年之間出版和語音知覺發展有關的期刊及學位論文,首先回顧正常發展兒童從嬰兒到學齡階段的語音區辨敏感度變化,並特別關注語音知覺發展機制,以及屬於聲調語言特有的「聲調」知覺發展。其次,回顧語言相關發展障礙兒童的語音知覺處理特性,涵蓋植入人工電子耳的聽覺障礙兒童、特定型語言障礙和閱讀障礙兒童等三類發展障礙兒童的語音知覺特性。整體而言,國內的語音知覺研究和國外的研究互相輝映,並提供語言特定的研究發現來檢視知覺發展的議題。本文最後討論有待國內語音知覺研究者進一步探索的議題。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篇論文目的在回顧國外及臺灣8歲以下幼兒科學及數概念發展的文獻,說明目前研究的結果及研究趨勢,藉以提供建議供研究學者參考。本文選取在具有審查制度的期刊中發表的論文進行回顧整理。綜合各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年齡的幼兒分別在對生物世界的認識、對物理世界的認識及數量概念的發展情況。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幼兒有不同的概念發展,且這些發展具有領域特定性的特色。回顧整理各研究後顯露出兩點問題:綜合各研究結果仍無法得知概念隨著年齡而發展的全貌及臺灣幼兒科學及數概念的研究不足。為回應現有問題,本文提出未來研究的改善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以Searles(1961)與Seinfeld(1990)提出的治療階段理論為基礎,並輔以筆者自身與受到身體虐待的六位國小及國中學童的諮商經驗,以及現有文獻對身體受虐兒的理解,論述身體受虐兒分別在「抗拒接觸」、「矛盾共生」、「治療性共生」與「共生的解除」四個治療階段中可能呈現的重要主題,及其與諮商師所形成的客體關係型態。此外,本文亦同時呈現:諮商師在各治療階段中的工作任務為何,以及身體受虐兒所可能呈現的負向治療反應,以協助讀者理解身體受虐兒在諮商中所經歷的客體關係修復歷程。

  • 期刊
  • OpenAccess

抒情慢歌在臺灣流行音樂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針對其「主歌—副歌」形式(verse-chorusform)的探討卻十分有限。本研究分析國語抒情慢歌的歌詞涵義與音樂特性,釐清主歌及副歌的關係,並探討這樣的曲式如何引起聽眾的感動。歌詞分析顯示,抒情慢歌以「主歌猶豫╱副歌決定」、「主歌描述外部情景╱副歌進入內心」、「主歌描述現今或往昔╱副歌中藉由今昔對照而有所領悟」這三個類型佔多數。聆聽行為實驗藉由紀錄聽眾的生理訊號以估計情緒變化,結果顯示,抒情慢歌在進入副歌時的音量、織度、節奏、旋律、速度、和聲⋯⋯等變化,妥善渲染了「主歌→副歌」的轉折(verse-to-chorustransition),易使受試者出現皮膚導電反應(skinconductanceresponse)。藉由將上述結果放在基模轉換(schemashift)與酬賞學習(rewardlearning)的脈絡下討論,本研究希望為數十年來主副歌形式的流行,帶來新的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