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8.110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由兩部份構成。第一作者回顧其在台灣推行社會變革取徑之行動研究的歷史時機點,並陳述此一地方性(在地性)如何促使歐美心理學範疇中的團體動力,家族治療與行動科學被變造運用,推動了台灣解嚴後社會運動過程中的社群發展;此一地方性社會運動社群的發展變化了參與者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運動」從而發揮著一種參與者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激活力」。第二作者則針對第一作者所發展的一種人們視彼此的家庭為社會田野的共同交流學習的方法(第一作者命名此法為「斗室星空」),提出她的觀察與分析。第二作者以「階級、性別與暴力的曝晒」註解了「斗室星空」方法的「解壓縮」作用。「解壓縮」指涉了在參與者彼此參照、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家內與家人關係中被多層次社會系統所疊壓的經驗刻痕與印記,得到鬆解的機會,被壓抑噤聲的情感亦得以釋放表達。兩位作者的共同書寫,旨在為地方性知識的發生與產出做出一份記實的討論。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勾勒台灣心理學與心理助人專業地景與去主體性的歷史結構,以我在學院專業菁英養成的脈絡使用邊緣經驗反身重構再出發尋找主體性路徑而一路從走向「他者」到置身成為「我們」的兩段文本,反映在實證主義、被殖民意識型態、資本市場商品化三支結構交疊宰制的專業地景中,專業人員的發展形貌、主體性覺醒的條件、以及相對照地,一支實踐社群所撐開的路徑空間及其輻射出的社會實踐動能與共振力,在底邊與人群協作,置身處境、在地實踐,走一條主體性的專業發展道路。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以筆者之博士論文為出發來反思:空間經驗中其「身體感」(corporeality)在主-客體間相涉相融過程中,所位居位置之處境和狀態。而此一對「身體感」概念之闡釋,在文中也進一步地運用去解釋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所主要闡述之「存在空間」(existential space)及段義孚(Yi-fu Tuan)所著重之地方之愛(topophilia)與地方之情之概念。此外,文中亦嘗試將余德慧所主張之詮釋現象心理學(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所關切之「語言」本質及其中介關係,引介到人文主義地理學中。如此,是希冀能嘗試補足人文主義地理學所著重關切之「存在空間」和段義孚所闡述之地方之愛與其「身體感」間之模糊和裂隙地帶,同時並為地方探究帶來新的可能性及發展。

  • 期刊
  • OpenAccess

我對自我敘說研究的認識是透過實踐而來,本文藉敘說我三段「實踐—認識」的脈絡以分享我對這個方法的辨識與方法論取向位置的選擇。第一循環是1996博論創作期間初次使用自我敘說研究而意外經歷了反身重構,從而從實證主義的唯一固定真實假設轉向多重真實與知識的社會建構特性的認識。第二循環是1999投身田野協作的行動經驗後再返回學術場域進行回觀,發現1.「實踐取向」與「詮釋現象取向」在「置身處境」與使用敘說方法上的重大差異;以及2.敘說服務於行動反思與敘說服務於意義建構在目的與作用上的差異性。第三循環是從2005年開始與社群發展協作後,發現自我敘說研究之於社會實踐的重要價值在於轉化一個人自發性地啟動個我覺解、行動發聲、組織學習與社群協作的四種社會實踐學習進程,並辨識反映性敘說在參與典範的實踐性方法哲學定位。最後,對照Lincoln & Guba五典範分類對台灣出現的四種自我敘說研究型態,從典範從屬、分析程序、目的/作用的立場提出討論,以說明我將自我敘說定位於實踐取向的思辨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