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8.87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目的在回顧近期有關正念對心理健康之研究,並進一步觀察事件關聯電位與功能性磁共振造影之影響。結果顯示在正念介入後或正念傾向較高的個體與較佳之心理健康有關。另在事件關聯電位之研究分析顯示正念不僅與行為表現有正向關聯,甚至在N1、N2、P2、P3、LPP等大腦電位上亦有顯著影響。而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上,經由正念介入後對於腦島、前扣帶皮質層等大腦結構亦有顯著效益。有鑒於此,正念對於神經電生理與大腦結構活化均有正向的關聯。相對而言,我國仍未探討正念對於神經電生理與大腦結構活化之影響,然而先前研究大多採用情緒相關認知測驗以觀察受試者之大腦電位潛在歷程與大腦活化狀態,因此期許未來能持續探討正念之不同類型課程、不同認知測驗之影響,並採用事件關聯電位或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持續探討其潛在機制。

  • 期刊
  • OpenAccess

正念介入法為訓練學習者提升不評價及不介入的覺察能力,時時刻刻活在當下,並以此種超然的覺察,如實面對自我身心現象及人際課題。過去研究顯示,正念介入法可有效減輕各種身心症狀並降低壓力感受。隨著大量正念效益研究的發表,理解與釐清「正念療癒機制」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正念療癒機轉是各種身心效益產生的原因所在,更是帶領正念介入法的依據,及檢視「正念教育品質」的圭臬。臺灣教育場域在近年來,以正念為主題的研究及教育課程,在數量上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在蓬勃發展的外貌底下,亟需對正念的意涵、療癒機制、介入架構有更清楚的釐清,方能提升正念師資培育品質,作為推展各年齡層正念教育的基石。本文探討正念療癒機制,尤其著重在專注力調控、情緒調適、及身體與自我覺察部份,藉此對國內之正念課程與研究現況提出具體建議。再者,以施行「兒童正念教育師資」的培訓經驗,提供有志從事正念教育者的參考。

  • 期刊
  • OpenAccess

正念訓練在臺灣實務與研究的推展已有多年,本文回顧近十年臺灣中文期刊與碩博士論文有關的正念效果研究45篇,綜合西方研究發展的效益與議題,以了解臺灣這十年的研究成果與限制。研究先將各篇論文依據作者、年代、題目、研究目的、對象、研究介入設計、評量工具、量化與質性結果等進行內容彙編,再綜合分析。結果發現研究的特色包括:1.研究的對象相當多元,探討的議題豐富,對特殊對象或臨床患者的貢獻可與國外交流;2.短期效果在有對照組設計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參與者感受到認知效益有注意力、身體覺察的提升,情緒效益在症狀之改善、調節力增加,心理健康效益上則可提升自我慈悲、生活品質;3.需要有清楚的研究設計、執行與適當的評量才能從效果研究結果中帶出應用;4.無效益的原因,可從質性研究結果得知之外,亦需考慮個別差異的議題以及正念治療或訓練者執行的效能。

  • 期刊
  • OpenAccess

隨著心流經驗與源於印度佛教傳統的正念練習受到社會大眾與科學界的注目,如何控制、提升意識,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幸福成為現代心理學的新議題之一。類似南亞印度的傳統,流傳於東亞與華人社會的道家或儒家也都有一套與修心修身有關的技術或哲思系統,但是在心理學界受到的注意相對地少。在本篇文章中,作者試圖從提升意識與身心功能的角度重新理解儒家文化中的禮樂傳統,尤其是可以呈現禮樂內涵的雅樂舞,由於雅樂舞可以促進練習者回到一種心靈的理想狀態,亦即不受成見、情緒與慾望蒙蔽,平和聰敏又有彈性的意識狀態,我們將它定位為華人傳統社會達到「最優意識經驗」的進路與技巧。接著我們報告或回顧一系列以科學方法探究雅樂舞對身心提升的效用,其結果顯示學童短期佾舞(一種雅樂舞)練習有助於創造力與動作協調表現提升,根據其原則所編的短期課程(BMAA)能提高工作記憶廣度與持續性注意力,不論兒童或成人版。此外,單純聆聽雅樂(韓國的壽齊天)能增進對心神漫遊的控制與大腦相應部位的改變。也對照已經在心理學與科學界廣為人知的正念訓練與心流經驗,試圖給禮樂傳統與雅樂一個現代的與心理學的意義與切入點。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以自體心理學為理論基底,從自體疾患(self disorder)的觀點,詮釋「消沉傾向(self-affliction tendency)」(吳珮瑀、林清文、陸洛,2016)。就Kohut所提出之自體疾患定義,分析Church及Brooks(2009)就隱微自殺現象所編擬之模擬個案—Jack,分析其內在自我(self)發展的貧瘠如何導致其消沉的生活態度,以致於孤寂而死。此舉乃嘗試說明,所謂「隱微自殺」實則為自體疾患常出現之消沉經驗。Jack的遭遇是許多成癮、情感疏離、人際關係困難者的縮影,從自體發展來看,符合Kohut所謂自體缺陷,乃至自體疾患的定義;從消沉傾向的眼光來看,人們可以從其存在疏離、困竭思覺、疏忽自我照顧及關係矛盾等四方面,觀察其自體缺陷之外顯行為,有助於自體疾患之辨認。消沉傾向之探討有助於增進心理治療工作者對於人類自我毀滅與破壞行為的了解,並從自體發展之脈絡,深入解析廣泛存在於現代人生活中的消沉現象,有助於預防身心疾病的發生。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員工復原力、正向情緒與工作績效之關係,及二者在彼此對於工作績效影響路徑間的中介效果,故依據心理資本中的復原力觀點、正向情緒的擴展—建立理論及任務與脈絡績效的概念,發展出研究模型。本研究以報關、物流、船務及裝卸企業中不定期契約員工,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研究資料,共計發出問卷600份,有效樣本為404份。分析結果發現:(一)員工復原力對任務與脈絡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二)正向情緒對任務與脈絡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三)員工復原力與正向情緒呈正相關;(四)員工復原力在正向情緒與任務及脈絡績效間,扮演中介的角色;(五)正向情緒在員工復原力與脈絡績效間,扮演中介的角色。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理論與實務意涵,以及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民國80年代初期,台灣民間開始嘗試在體制教育外追尋多元教育理念的實踐。一群對體制教育不滿的父母、學者、教師與學生,在人力、資源皆欠缺的情況下陸續創辦了數所另類學校。立法院於2014年杪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為另類學校與任何有意進行教育實驗的個人與團體提供法源依據。根據資料顯示,台灣早期的另類學校創辦歷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女性辦學者。這種有別於傳統上男性佔主導的教育領導領域的特殊現象,似乎也異於歐美另類學校歷史中較為明顯的男性辦學者圖像。因此,了解一位女性辦學者在創辦另類學校的緣由及其背後的意涵,有助於大眾理解女性在實驗學校發展史的角色與背景。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開放式訪談法訪問種籽實驗小學創辦人李雅卿女士。研究發現,除了外在環境因素,「母親」的角色,是李雅卿首開先例以家長辦學的方式創辦種籽小學最主要的內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