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231.245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以精神動力學觀點,來整合系統取向與精神分析取向的婚姻治療思維,目的在探討童年時期心理狀態如何影響成年後的婚姻關係。研究者認為,精神動力學的婚姻治療觀,不只著重在家庭系統動力的探討,也同時將個人內在系統的覺察視為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透過三個夫妻案例的深究,本文整理了影響親密關係深遠的兩項機制:「防禦式的心理分裂」及「無意識的問題連結」,並描述這種童年時期心理機制的運作,如何逐步形成成年後不穩定的婚姻關係。最後,透過長期研究訪談的結果,提出「系統性客體關係」論點,以闡述精神動力學婚姻治療觀的可能性與未來價值。

  • 期刊
  • OpenAccess

主體間性與婚姻家庭治療兩者都重視關係,強調人們透過溝通、相互理解、形成共識,以解決問題,以及都關心主體性,而後者更以增進來談者主體成熟為主要目標。本文提出「主體力」的構念,它是在生活世界中建構主體性所需的能力,包括「個體力」與「關係力」。本文以案例說明主體間性理念實踐於以增進來談者之「主體力」為目的的婚姻家庭治療所激發出的一些思考。提出MFT場域是「成長性階層結構」,治療師運用治療權力調發來談者的「個體力」,使其具有溝通理性的能力與態度是第一類進展,而增強來談者的「關係力」,使之有能力與他者發生成長性之互動則是第二類進展。促成個體成長與關係發展,亦即這兩類治療進展的實務經驗,有助於了解人們成長的人際和內在關係歷程。我們希望這些資料,除了可豐富婚姻與家庭治療理論與實務,亦可補充主體間性理論。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旨在初步探詢、找尋婚姻治療歷程中,能反映依戀創傷者於互動中人我意義變化的敘事指標;因創傷者傾向以負向意義的評定解讀事件,並困難整合創傷的經歷至原來的生命故事線、而造成自我統合困境。本研究是立基於詮釋現象學的敘說分析,並在一著重社會建構與協同合作取向的婚姻治療場域,針對一位因丈夫外遇衝擊而致依戀創傷之妻子的治療歷程中310個分析單元之敘事語句分析,並分就人我意義的敘事內涵與形式兩面向,進行編碼與資料分析。治療初期的丈夫無能給予情感性回應,創傷的妻子不斷跳轉在緬懷過往婚姻美好的「對夫正」意義與對現狀難以消化接受的「對己負」意義之間,於是創傷者也越來越敘說一個模糊且孤立的我知識,但隨著治療的推進創傷者再歷情緒、增加返歸自身的自我檢視,以及透過夫妻關係中彼此正向回應的促進,終使創傷者統整出更多針對事件的關係性角度反思,及助益個人問題解決能動性提升的正向性意義。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欲探討未婚伴侶在情緒取向伴侶諮商(EFT)中的經驗,以瞭解未婚伴侶主觀知覺EFT的效果,以及對治療行為的知覺。共計6對未婚伴侶各自接受6次EFT晤談,並在諮商中期與結束時進行事後訪談,以瞭解未婚伴侶在該諮商歷程中的經驗。研究結果分為兩部分,第一,未婚伴侶知覺到EFT對改善關係品質的效果,包括:1.經驗性的重新理解彼此;2.覺察負向互動循環並嘗試避開;3.增加面對衝突時的情緒容涵度;4.透過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的分享而增進理解。第二,未婚伴侶對EFT治療行為的知覺,包括,1.替代性安全堡壘;2.帶著未知且自在的探問引導;3.諮商師具善意的解讀;4.有系統且白話的詮釋與摘要;5.治療師引導直接對話。EFT對未婚伴侶而言,是一種「具安全感」、「經驗性」、「擴展性」、「學習性」、「引導性」的諮商經驗。最後討論在伴侶諮商實務與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心理行為因子對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的發展與維持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個案接受非藥物專業介入(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之比率低。本研究探討慢性失眠症患者尋求非藥物專業介入之阻礙因素及態度。研究納入55名(男:女=7:48,平均年齡 = 40.91 ± 12.94歲)具有慢性失眠症症狀及診斷之受訪者,填寫一量化問卷組及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果顯示缺乏對失眠症正確認知及缺乏可運用因應策略的知識為最常見之阻礙因素,其他因素包含:對污名化的擔憂、難實行醫師建議之非藥物專業建議、未有機會與醫院其他專業人員建立同盟關係等。所有受訪者均未具備有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之知識且無實際接受治療之經驗,其中僅27.3%有意願嘗試。此一結果與Stinson、Tang及Harvey(2006)研究結果相近,未來可納入曾具有非藥物介入經驗之受訪者延伸對慢性失眠症患者接受此一類介入的阻礙之認識。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的目的是藉由一個不婚但有四個孩子的女性為研究對象,透過三次共六小時的深度訪談,以敘說分析方法,進行本文的討論與對話;一個不婚女性如何透過多段親密關係中的各種經驗,重新定義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透過敘說的方式如何整合斷裂的經驗?研究結果分為兩個部份,第一是來自原生家庭的經驗,從原初的家庭經驗開始,爾後透過親密關係的互動,個體如何形塑自我,藉由客體關係理論中探討主體與客體間因著分裂而將對方視為好客體和壞客體的矛盾與衝突;第二部份個體在成為母親的過程,重新詮釋過往的經驗,試圖找尋自我整合過程的呈現。研究者在個案的敘說歷程,發現到影響主體外在的行為,不能僅是以表面呈現出來的問題進行解決,而是需要透過理解內在動力歷程,更能協助個案理解自己生命歷程的狀態,進而產生覺察,以及理解自己的抉擇。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透過作者個人的生涯轉折與掙扎,試圖映照出心理師證照上路以來諮商專業在國內的發展、演變、與現況,並回觀專業建制化的時代與社會脈絡,用以爬梳作者個人與諮商心理工作社群,目前在專業實踐上所遭遇之困境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最後,作者選擇從社會發展與經濟變遷的視角,試談台灣的文化特色、優勢、限制、與對外關係特性,提出個人對諮商心理師專業定位與實踐路徑的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