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72.115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由於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結合,讓研究者在最近的幾十年內發表許多創新及重要的視覺注意力研究。在本篇文章中,將會分別介紹在心理物理學、神經生理學及現代腦照影上經典的視覺注意力理論與研究。未來注意力研究的發展,將會是結合不同的腦照影技術以深入探討視覺注意力各個層面的機制為必然的趨勢,本文也將介紹使用不同腦造影技術,以深入探討視覺注意力的研究。

  • 期刊
  • OpenAccess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家使用許多先進的儀器作為研究工具,譬如fMRI、PET、ERPs、MEG、跨顱磁刺激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以下簡稱TMS)。在這眾多的工具中到底有什麼重要性,能提供給研究者什麼樣新的資訊?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上最主要是在探討產生行為的大腦神經機制,在這些眾多的儀器中可以用三種向度區分,時間訊息的優越性,空間訊息的優越性,相關程度以及因果關係。每一種儀器都有其優越的地方,譬如EEG和MEG可提供精確時間向度上的訊息,而fMRI在空間向度上則可以提供準確的空間資訊。然而,他們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盲點是他們只能提供相關性的訊息,但是無法提供研究者行為與大腦之間的因果關係。要瞭解因果關係,在過去都是以腦傷病人來做研究,但由於病人的案例取得不易,研究者只能夠被動的等待病人。現在,研究者可以利用TMS來干擾特定大腦區域,確立大腦特定區域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且可以探討在較精細的時間點大腦特定區域對行為的影響。TMS所造成的影響是一種可逆轉的短暫干擾效果,並不會對受試者造成無法回復的影響。本文將以視覺科學與注意力的研究為例,介紹TMS在認知神經科學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回顧近年來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探討情節記憶的重要文獻,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份描述情節記憶概念發展的歷史,以及相關的行為實驗。第二及第三部分探討情節記憶提取及登錄階段相關的ERP效果以及這些效果所反映的認知歷程。第四部分介紹第二及第三部分所探討的ERP效果如何被利用於對記憶扭曲現象的研究。最後一部分展望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議題。

  • 期刊
  • OpenAccess

我們每天一張開眼睛接觸到外界的光線,大腦就開始不斷地處理知覺到的各種刺激,辨識所看到的物體、符號及文字等,根據當時的情境及需求,做出必要的行為反應。其中眼睛所擔負的重要任務,就是在第一時間在視網膜把外界光線能量的變化,轉變成神經電位的變化,藉由視覺系統將外界刺激傳導至大腦做進一步的處理。然而,由於視網膜神經接受細胞分佈的特性,視網膜上不同區域的視覺敏銳度並不相同,在網膜的中央小窩附近區域才能接收最清楚的影像,因此眼睛必須經常的移動,才能看清楚外在的世界。眼球移動的特性,使得研究者有機會藉由眼球的凝視位置及停留時間,來探討與認知歷程的關係。在本文中,將先簡介視覺系統基本的傳導通道,特別是視網膜的生理特性,如何造成眼球移動的必要性;其次將介紹眼動的基本特性,以及測量眼球凝視位置的方法;最後則以閱讀歷程為例,說明研究者如何運用眼球移動的行為來探討認知歷程的運作。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以認知神經科學觀點探討雙語學習的認知歷程、大腦神經生理機制及華人學習英語的認知歷程。首先探討的是第二語言學習是否有關鍵期存在?行為及腦造影研究皆不支持第二語言學習有關鍵期存在。儘管啟始學習年齡確實與第二語言學習有關,但目前的證據僅限於語音,部分證據支持語法,而不存在詞彙知識中。本文也嘗試討論台灣人學習英語的認知處理,研究顯示,至少在聲韻處理方面,母語為中文確實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對於英語的學習情形。

  • 期刊
  • OpenAccess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主要目標,在於闡釋人類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在數種使用於此一領域的先進技術中,對於腦傷病人的研究具有長久的歷史,同時有其獨特的貢獻。某些腦傷病人的選擇性認知能力損傷,說明了和該作業相關的認知成分在功能上的獨立;兩個功能的雙重分離,更顯示其組成成分可能在行為功能和生理解剖上有不同的機制,以致其中一者單獨被腦傷所影響、而另一者則保存完整。在此文獻回顧中,首先簡介主要根據腦傷病人的失常行為所建構出的Wernicke-Lichtheim理論,並簡介對此傳統模式的評論和修正。本文接著將扼要地彙整神經心理學研究中,關於單一詞彙理解和產生歷程的實驗結果,同時對於部分支持詞彙具有獨立語法及語意表徵的證據,也作一簡要的討論。從此認知神經心理學的文獻回顧,我們不難發現:自Wernicke-Lichtheim理論提出之後,認知心理學家對於單一詞彙處理的各項功能以及所牽涉到的各種表徵,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特別是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我們對於單一詞彙在口語及文字處理中所經過的歷程,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知識。腦傷病人之正常和失常的行為表現,為許多在文獻中備受爭議的問題,點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也為不同的假說提供了重要的佐證。此一領域應奠基於既有的知識,增加對語句層次之語言處理歷程的探討,以助完整之語言處理理論的發展。

  • 期刊
  • OpenAccess

認知缺損後的語言樣貌如何,是本文關心與討論的重點。本文以一個先天基因缺損的族群威廉氏症候群為例,說明先天的限制(基因)與後天發展(認知)的可能交互影響。這樣的交互影響使得威廉氏症候群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且相當非典型。比如,認知能力缺損的確影響著個體的語言處理能力,因此,相較於全面性的與心智年齡配對組在各個語言層面上有對等能力的預期,事實上威廉氏症候群的語言能力在一些向度上比起心智年齡配對組來得差,這樣的發現顯示出他們的語言能力有著明顯的強項與弱項,似乎語言模組論需要進一步重新思考。另外,一個關於威廉氏症候群可能是用不同的策略在學習語言這樣的說法也提出加以討論。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器官捐贈家屬之內在主觀經驗、決定捐贈歷程、背後動機及強烈情緒,以建構出家屬之獨特內心世界。研究者共深度訪談了九個器官捐贈家庭,計十四位家屬,再輔以三位醫務社工員及一位受贈者的訪談資料,以多角度之視野來看待器官捐贈議題。本文重點分析了:家屬對親人腦死之情緒反應、因應方式、捐贈者之生前意願對家屬決策之影響、器官捐贈訊息之來源、決策者之特性、親友的反對、宗教的影響、醫療的角色、捐贈後對事件的看法、對受贈者看法、聯誼(輔導)團體之影響、哀傷調適及其後之社會心理需求。研究者就接受死亡或眷戀糾葛、個人決策或群體決策、及社會支持或社會阻力三大議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