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222.12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人類對於所處環境所知極為有限。缺乏知識為影響生存質量極重要的因素,從消極面看,缺乏知識使我們在面臨生存抉擇時,可能做出對自己生存不利的決定;從積極面看,知識進展影響我們改善生存環境品質的速度。相對其他生物,人類具有探索發現、記錄與累積知識、傳播知識的優勢,使我們重蹈錯誤機率隨時間減少、能修正行為與持續改善生存環境。因此,透過研究工作累積新知對社會具有重要價值。較進步的社會更能發現重要問題、強化探索知識的方法與技術,並更能以大眾能理解的表達方式散播知識。大多數人關心的核心課題圍繞在人類的生存質量問題。簡言之,就是人活得好不好的問題。對生存的擔憂是人精神品質下降的主要殺手。到目前為止,儘管當前的知識與應用已使人類生存時間延長、活得更好、需求品質提升。但我們對解決生存質量問題的知識仍非常貧乏,例如:什麼政治制度是最具可持續性的社會制度?什麼運動強度與頻率能營造最好的體能與身型?什麼方法能有效防止智能隨年齡退化?癌症如何有效治療?什麼方法可永久阻止戰爭?……目前都沒有好的標準答案。無論我們從事的學科是藝術、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脫離「活得好不好」這個核心課題太遠都難以對學科領域造成重要衝擊與影響。為了讓知識進展加速,學術界逐漸演化出一些準則,即我們常說的學術倫理。學術倫理有兩大目標: 一、確保新知識的正確性(accountability);二、讓知識拓展的速度加快(expandability)。任何社會相對做好這兩大目標,都更有助於人民加速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簡言之,學術倫理規範存在的意義,必須是要有明確有利的目標。許多剛起步的學者容易困惑在什麼是好的與不好的學術行為?判斷標準是什麼?一定要跟著美國訂的規範走嗎?還是英國人說的算數?極少人能判斷與思考老師傳承下來的學術倫理規範說法是否有明確意義?事實上,人云亦云式的學術倫理規範,反而有可能偏離研究倫理的核心目標。有時,當研究者感受到學術倫理是一個人云亦云的抽象概念時,研究工作將容易被視為高風險行業,阻止一流人才投入,反而使知識拓展的速度無法極大化。因此,學術倫理教育必須為訓練研究人才的前置工作。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回顧過去臺灣運動場地設施研究發展,梳理該領域在學術發展上的脈絡,並試圖提出未來具前瞻性的研究議題或發展方向。本文以資料庫分析為概念,利用系統性文獻回顧與內容分析等方法,以華藝線上圖書館Chinese Electronic Periodical Services (CEPS)中文電子期刊資料庫為範圍,主題關鍵詞為檢索條件,蒐集304篇目標文獻,輔以自編之「運動場地設施研究主題編碼表」,整理出過去臺灣運動設施研究。就基本屬性、研究議題與背景、研究方法等三大面向進行回顧,結果顯示於2001 ~ 2010年期間是臺灣運動場地設施研究質量提升的重要階段;臺灣運動場地設施的研究議題多元,主要反映當時社會背景或管理制度等客觀環境下的氛圍;如公立運動場地設施在經營模式上的轉型、校園運動設施的開放與大學校務基金的設置等;在研究方法上,並未偏向單一取向,而質性的個案研究,或是量化的統計分析皆是主流的研究方法,但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仍是少數。本研究結論指出「運動場地設施研究」的學術發展,已從早期較為淺顯的研究,演進到重視客觀資訊的引用等日趨嚴謹的趨勢。就研究議題方面的發展,也由於運動場地設施研究本身的複雜性,伴隨當時客觀環境下的特性,使得在議題上的發展具有多元發展與可塑性。本研究也建議,如高齡者友善運動環境之建構、公共運動設施在非經濟效益之評估與釐清等研究議題,在未來應可多做努力。透過跨學門領域合作研究途徑,以符合運動場地設施在學術研究或實務發展之所需,共同形塑臺灣運動場地設施在研究理論的完整形貌,將有助於未來臺灣運動場地設施在研究上之完整性與重要性。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一個多重模式檢驗男子肌肉狀態檢視行為相關前置因子與中介因子的影響效果。研究對象為國內某大型連鎖健身中心重量訓練區的一般成年男性,利用便利抽樣法選取408位受測者,平均年齡為28.7 ± 7.0歲。填寫猛男情結、肌肉上癮、自我物化、社會比較及肌肉狀態檢視行為等問卷。獲得結果為:猛男情結、肌肉上癮、自我物化及社會比較與肌肉狀態檢視行為變項間存在顯著的線性結構關係。進一步分析中介變項的影響效果顯示:肌肉上癮、自我物化及社會比較此三者分別在猛男情結與肌肉狀態檢視行為、肌肉上癮與肌肉狀態檢視行為、自我物化與肌肉狀態檢視行為之間扮演部分中介的影響效果。本研究的結論是:肌肉狀態檢視行為會受到多重前置因子及中介因子影響,欲瞭解從事重量訓練男性肌肉狀態檢視行為的發生,必須共同考慮這些相關因子的影響效果。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之社區老人其骨質密度、骨質代謝指標、飲食鈣攝取量及其功能性體適能的差異情形。研究中共有182位社區老人完成試驗,使用臺灣老人身體活動量表(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做為身體活動量分級之依據分為高活動量組、中度活動量組以及低活動量組,每位受試者需進行骨密度檢測、血液骨質代謝指標、飲食調查分析以及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研究結果為:骨密度T值(T-score) 在高活動量者為-1.8 ± 1.5、中活動量者為-1.9 ± 1.5、低活動量者為-2.4 ± 1.4,三組比較並無顯著差異;血液骨質代謝指標:Beta-骨膠原蛋白碳末端肽鏈、骨鈣素,以及飲食鈣攝取量三組間比較亦無顯著性差異。功能性體適能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者,其上下肢肌力、敏捷性及心肺耐力等能力顯著優於低活動量者。本研究結論是不同活動量社區老人其骨質密度T值與骨質代謝指標差異不顯著,但是維持高日常身體活動量者在功能性體適能上則呈現較佳狀況。

  • 期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10-week step aerobics exercise (SAE) on functional fitness and gait pattern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his was a convenient sampling trial, recruited 32 sedentary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randomly assigned them into either exercise group (EG) or control group (CG). The participants in CG maintained their normal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EG participants attended a moderate-intensity SAE program, 3 times per week for 10 weeks.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functional fitness, and gait performance at the preferred walking speed (PWS) and fast walking speed (FW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0 weeks SAE maintained the body weight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EG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unctional fitness. However, body weight and chair stand in CG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out change in functional fitness . The gait assessment data showed that both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gait pattern at PWS. However, at FWS, EG show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alking speed, and reduced time in temporal variables, while there was no change in the CG.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intervention FWS and functional fitness parameters was noticed.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10-week SAE intervention may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functional fitness and enhances the performance at fast walking speed.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模擬賽中進行全身性振動(whole-body vibration, WBV)與電刺激(electromuscular stimulation, EMS)等立即被動恢復處理對於投手模擬賽後肌肉損傷指標之影響。本研究以9名大專公開組第 一級球隊之投手為研究對象。參與者以重複量數、對抗平衡次序設計分為WBV恢復處理、EMS恢復處理與對照(control, CON)處理等3次實驗,每次間隔7天。實驗開始先進行賽前測驗(baseline)(測驗項目:自覺肌肉酸痛指數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vement, ROM]、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與肌紅蛋白[myoglobin, Mlb]濃度),隨後進行投球(投5局;每局投20球),每局投球完畢後,投手立即接受6分鐘的恢復,WBV進行振動頻率:50 Hz、40 Hz與30 Hz依序各2分鐘;振幅:1.5 mm之處理,EMS進行刺激頻率:9 Hz、8 Hz與7 Hz依序各2分鐘之處理,而CON僅安靜休息。此外,在賽後 之24、48與72小時(P24, P48與P72),投手進行模擬賽後恢復指標之測驗(post-test),項目與pre-test相同。研究結果發現WBV與EMS的VAS、CK與Mlb濃度在模擬賽後的P24與P48顯著低於CON,但是WBV與EMS間並無顯著差異。此外,WBV處理的ROM與CON達顯著差異。研究結論指出WBV與EMS之立即性被動恢復在棒球模擬賽中,作為局間的恢復處理皆可以顯著降低投手賽後肌肉損傷相關指標之水準,但僅WBV處理顯著改善ROM。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口服8週的綠茶萃取物補充是否提高後續單次運動挑戰期間脂肪氧化程度。招募8位健康且規律運動習慣之男性受試者進行單盲交叉實驗,分別接受綠茶萃取物與安慰劑試驗,兩個試驗至少間隔8週。受試者於每天早上餐後口服1顆500毫克的綠茶膠囊(綠茶試驗)或安慰劑(安慰劑試驗),持續8週。受試者隔夜禁食後之隔天早上空腹完成單次60分鐘75% 最大攝氧量運動並全程採集氣體。同時,血液樣本於運動前、後以及在運動期間每隔10分鐘採血。研究結果指出綠茶試驗在運動第60分鐘的呼吸交換率低於安慰劑組,然而,脂肪氧化速率顯著高於安慰劑試驗。兩個試驗的血漿胰島素、血糖、非酯化脂肪酸、甘油、碳水化合物氧化速率與總能量消耗皆無差異。本研究結論:人體口服8週綠茶萃取物改變後續運動挑戰之能量來源偏向脂肪氧化作用。

  • 期刊

研究已證明功能性動作檢測或Y字平衡測試分別與傷害之間的相關,但同時以兩組測試的分數來預測傷害的研究並不常見;因此,本研究目的為藉由使用此兩組測試,探討體能活躍之大學生賽季前的測試分數對於6個月後傷害發生的預測能力。共有40位體能活躍大學生參與本研究,接受功能性動作檢測之七項測試,並接受Y字平衡測試。所有受試者持續追蹤6個月,記錄其受傷狀況。於追蹤期結束後,分析受傷組與未受傷組之差異,再以多元逐步邏輯斯迴歸分析找出傷害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體能活躍之大學生賽季前的測試分數對於6個月後傷害發生的顯著預測因子包括直線前蹲(慣用腳)、肩膀活動度(非慣用手)與Y字平衡測試兩腳前向延伸不對稱性(%)。此迴歸模型之決定係數(Nagelkerke R square)為.711。本研究結論:功能性動作檢測或Y字平衡測試的部分項目有受傷預測力。下肢傷害之預測以功能性動作檢測之「直線前蹲」測試與Y字平衡測試的「兩腳前向延伸不對稱性」為佳,而上肢傷害之預測則以功能性動作檢測之「肩膀活動度」測試較佳。本研究可提供運動訓練人員在賽季前使用功能性動作檢測以及Y字平衡測試,辨識傷害發生危險因子,以找出受傷風險較高的體能活躍之大學生,給予適當訓練,減少傷害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