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72.115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心理測驗、量表的編製或修訂對研究者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它不但可以提供實務人員進行個人心理特質或狀態的心理診斷,也可以讓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理論的測試、檢驗個體某一種身心特質或心理狀態對某一項心理反應和表現的預測。而心理測驗或量表的信度與效度檢驗是研究人員不斷努力的目標,作者以本身過去和最近編製心理測驗及量表經驗為例,說明今日國際期刊對心理測驗與量表的心理計量學證據要求似乎不斷升高。這是臺灣研究人員未來投稿國際期刊必須努力的地方。

  • 期刊

優劇場以白沙屯媽祖進香做為尋找另類身體的演員訓練,開啟許多劇場工作者每年參與的機緣,成為回顧與更新身體和自我、土地、人群或媽祖精神的連結機會。當大多數研究關注白沙屯媽祖進香與文化認同建構之關係時,較少研究將劇場參與者的徒步身體經驗置於提問的中心,去分析身體如何呼應、累積並回應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召喚。因此,本文目的在探討白沙屯媽祖進香如何被劇場參與者的身體感知、行動、書寫並轉化為身體記憶。文章分析進香客群體中的另類劇場人身體,深度描述在這種自覺模式的長程徒步之中,踩踏入地的腳步、身體重心的移轉、群我的呼應關係等。運用我的身體為研究方法與工具,採用現象學式的民族誌深度描寫並參酌其他劇場參與者的敘述,並援用舞蹈學者提出的「動覺共感」去反思身體感知經驗、實踐與意義產生之交互關係。經過分析後,結果發現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過程中的劇場人身體關注「身踏入地」之實踐,意即在集體行走動律的每一步之間,專注於向內自省身體的感知回饋與向外覺察群我動態關係。本文結論認為劇場參與者個人身體經驗的多元詮釋並存於集體進香文化之中,他們將身心整體置身進香群體與在地環境脈絡中,方能累積出「動覺共感」的即時回饋與意義,並由此產生新的身體知識與記憶。

  • 期刊

在高度肢體接觸的籃球運動中,因碰撞而產生一方肢體上的傷害時有所聞,亦有研究顯示籃球運動是傷害發生率最高之運動。受傷的一方有時藉由法律途徑請求賠償,此時,司法判斷如何介入運動場域的究責,即成重要議題。因此,本篇研究目的為梳理有關侵權行為之籃球傷害事件的判決,並進一步分析之,以釐清司法對於籃球運動場域中傷害事件的責任歸屬判斷。本文研究方法為利用論述分析法分析13件含括各地區、各級法院對於籃球運動傷害事件之民事判決,解構判決中對於法律及事實爭點的判斷過程,並以影響圖畫出各個事實對於侵權法律構成要件的影響,最後描繪出法院判決中的思考流程。研究結果發現在法律構成要件判斷上,行為是否不法及行為人是否為故意或過失為判斷關鍵;在事實判斷上,犯規情形和傷勢大小等皆會影響損害賠償結果的判斷,但程度有別。行為人是否犯規或是否為一個可避免的犯規,影響行為之不法性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與否之成立,而成為行為人是否賠償的關鍵,傷勢之大小則其次,僅有部分判決受此影響。本研究結論:運動規則在責任歸屬判斷上扮演重要角色,但仍須考量系爭動作是否不可避免或屬於常態動作,而在注意義務的標準採定可以是往後研究的重點。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2015年世界羽球聯盟超級系列賽羽球男子雙打的技術表現。研究方法採錄影系統觀察分析法,將所得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決策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演算法(CART),建立世界頂級羽球男子雙打得分關鍵因素之模型,發球落點、技術與來回拍數做為預測變項,探討影響羽球得分關鍵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一、世界男子雙打來回拍數10.2 ± 8.7拍,技術使用次數以推平球與殺球為主,發球落點以內角短球為主。二、以殺球、切球、撲球等技術其得分效率在6成以上,以推平球、平擋、平抽球等過渡球路,來回拍數需要在27.5拍以上才能有6成以上的得分機率。以挑球、接殺擋短、高遠球等被動球路,拍數大於12.5拍時,得分效率僅剩3成。得分率較多的技術為撲球技術,也是最後真正得分關鍵。因此,本研究以技術與拍數雙因素的結果做以下結論:不同技術在不同拍數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的得分機率。然前28拍通過殺球、切球、撲球仍為羽球男子雙打得分的主要手段,但超過28拍後,技術上多採取推平球、平擋短、放網前球等球路,多增加主動性的球路,提高網前技術和前半場控制和反控制技戰術能力的要求。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優秀選手與初學者使用不同推桿握把尺寸對於上肢動作的影響。以8位大學校隊選手及8位初學業餘人士參與本實驗。透過3D動作分析系統將推桿動作分期,並蒐集使用粗、中等及細推桿握把尺寸下,推桿過程中前導手肩、肘、腕關節角度變化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初學者使用中等握把尺寸推桿時的方向控制性較差,且在使用中等握把尺寸時其肩關節角度較小、肘關節角度較大,肘關節角度變異係數百分比(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 CV%)亦顯著少於其他握把尺寸,另外在比較優秀選手與初學者使用中等握把尺寸推桿時,在肩、肘關節角度下達顯著差異。本結論為,握把尺寸並不會影響推桿過程之上肢動作趨勢,但技術較不精熟的球員使用較符合手部大小之握把時,會顯現肩關節角度減少、手肘伸直之情形。研究建議若欲改善推桿動作表現,推桿握把尺寸非優秀選手之首要考量。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重量訓練是否對女性血液細胞造成影響,同時探討脫氫異雄固酮-硫酸鹽(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DHEA-S)在肌力訓練過程中的變化。招募月經週期正常女性23名(21.9 ± 0.2歲),受試者從月經週期開始,每隔7天進行血液樣本檢測共4週,取前測2週DHEA-S平均值,再以平衡次序法分配為坐式生活及重量訓練(重訓)二組。後續月經週期,除持續蒐集血液樣本外,重訓組每週進行2次的訓練,訓練有8種不同阻力運動,每種運動以70%最大肌力進行3組12次反覆,共4週。研究結果顯示,重訓過程中紅血球數目增加,重訓期間紅血球及DHEA-S的變化和紅血球生成素的改變有關。重訓實施期間血小板數量顯著增加,重訓提高紅血球生成素敏感度。本研究結論發現顯示重量訓練提高紅血球生成素的調控能力,影響女性血液細胞和DHEA-S的調節。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短期增補人蔘和丹蔘(簡稱雙蔘)對下坡跑之動脈血流動力學之影響,同時探討保護作用是否與脫氫異雄固酮-硫酸鹽(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DHEA-S)生成有關。招募20名健康且無規律運動習慣之男性受試者,依隨機分配與雙盲原則,連續增補7天雙蔘(人蔘和丹蔘萃取物各1,750 mg/天)或安慰劑,增補完後24小時內以個人75%最大攝氧峰值(75% VO_(2peak))的速度,進行30分鐘下坡跑(-10度)運動,並於控制實驗、下坡跑運動前30分鐘、後90分鐘、24、48與72小時檢測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頸動脈血壓、反射波壓力(backward pressure, Pb)、主動脈阻抗(aortic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c)、心內膜下心肌活力率(subendocardial viability ratio, SEVR),以及血清睪固酮、DHEA-S、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皮質醇濃度及肌肉痠痛指數。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平均CK值於下坡跑運動後24及48小時皆顯著高於運動前,且肌肉痠痛指數於運動後各時間點皆顯著高於運動前。安慰劑組的Pb與Zc在運動後48小時顯著高於運動前;雙蔘組之頸動脈壓於運動後24與48小時顯著低於安慰劑組;SEVR於運動後48與72小時顯著高於安慰劑組。兩組平均DHEA-S、睪固酮、皮質醇與睪固酮/皮質醇比皆無差異。本研究結論單次下坡跑運動可能會增加主動脈阻力,而利用雙蔘增補能快速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指標,但效果與DHEA-S 反應途徑無直接關係。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單次甜菜鹼增補對力竭性耐力運動後細胞凋亡、氧化壓力及有氧能力之影響。研究以10位健康男性為對象,採雙盲、交叉、平衡次序之設計,實驗參與者分別飲用300 ml含有1.25 g甜菜鹼的運動飲料與安慰劑(僅運動飲料),在增補後1小時以80% VO_(2max)的強度進行力竭性耐力運動測試。記錄運動期間平均心跳率、最大心跳率、跑步至力竭時間及攝氧峰值,並於運動前、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3小時採集靜脈血以測量淋巴球細胞凋亡、粒線體膜電位下降現象與硫巴比妥酸反應物質及蛋白質羰基濃度。結果顯示:安慰劑增補在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3小時之淋巴球細胞凋亡現象皆顯著高於運動前,而甜菜鹼增補下則僅在運動後3小時顯著高於運動前;且甜菜鹼增補的淋巴球細胞凋亡現象在運動後立即與運動後3小時皆顯著低於安慰劑增補,其他依變項在二種增補間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顯示單次甜菜鹼增補能有效減緩力竭性耐力運動後淋巴球細胞凋亡的現象,但對淋巴球粒線體膜電位下降現象、氧化壓力及有氧能力並無效益。

  • 期刊

體育運動科學為跨領域之應用科學,其研發成果及效益是最能直接應用於社會大眾,無論於競技運動、全民健康、預防醫學,以及提升運動產業經濟發展,皆能有其深度與具體之影響力。本文僅簡述近年國內體育運動科學的發展現況,以及推動運動專案研究計畫與未來發展方向,期望給予從事研究者更多參考訊息,並期待能有更多之研發成果能真正落實以協助提升我國運動競技表現,以及促進全民健康與帶動運動產業經濟發展。

  • 期刊

慢性疾病的盛行會造成社會及經濟的負擔,鄰里可行走性也會影響居民之身體活動,進而對健康形成正向或負向的結果。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鄰里可行走性對規律運動人口與三高分布情形之影響,並比較客觀與主觀資料之差異性。本研究方法使用政府開放資料為客觀資料,同時以便利取樣方式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取得主觀資料。問卷內容包含身體活動鄰里環境、國際身體活動量與個人健康資訊,研究對象為臺灣本島各縣市20歲以上居民,共回收1,226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鄰里可行走性的主客觀資料,皆可正向預測規律運動人口。鄰里可行走性的主客觀資料,亦皆可負向預測三高分布情形。此外,客觀與主觀資料結果之間,並無顯著差異。鄰里可行走性在正向預測規律運動人口具有顯著性,其路徑係數為.83,並可預測68.2%之規律運動人口;規律運動人口在負向預測三高分布情形,亦具有顯著性,其路徑係數為-.63,並可預測39.7%三高分布情形。本研究結論為鄰里可行走性,會影響居民之規律運動,並造成罹患心血管代謝疾病之風險。政府在制訂運動、健康與都市計畫政策時應該將動態社區環境納入考量,以達到全民運動、動態生活型態與健康促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