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6.246

語文與國際研究/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文藻外語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此論文主要是研究不同性別以西班牙語當作第二外語時在口語互動上的影響。這兩人一組的西語對話分別由台灣學習西語的20男性及20位女性所執行,該篇論文尤其著重於聽者回應技巧的探索。為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其樣本設定在以下的社會語言學變量: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及語言流暢度在目標語間的連帶關係。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在定量與定性的情況下,男女學習者在聽者回應上有差異性。女性的對話較屬於合作性且語言較為流暢,其中原因是由於女性在對話中使用較多的聽者回應技巧。這項研究發現對外語課程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它指出在第二外語的會話中,聽者回應是很基本的要素,透過聽者回應,使第二外語的對話變得更加自然且不造作。

  • 期刊

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已相當受第二語言習得學者的注意。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傾向分析英語學習者所使用的策略及其語言表現關係為何,鮮少探索其它外語學習策略之研究。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技職院校大學生日語學習使用狀況,並探討與日語學習成就之關係。本研究根據語言學習策略手冊(Oxford,1990)與日語學習策略量表(林明煌,2007)編製一份適合技專院校學生的日語學習策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呈現八項學習策略,分別為:後設認知策略、補償策略、記憶策略、情意策略、社會策略、分享策略、自我暗示策略及支援策略。逐步多元複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後設認知策略最能有效影響日語學習成效。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教學意見。

  • 期刊

基於語料庫語言學盛行的潮流所趨與第三語應用語言學研究的需求,我們從2005年著手建立「台灣西語學習者書面語語料庫」。語料是以西文為第三語的台灣學習者的作文為收集來源。七年來共收集了2,425篇作文、約44萬字的學習者語料,在合作團隊支援下,秉持著學術資源交流與共享的宗旨和原則,我們先行公開第一階段(2005至2007年)所收集的語料,提供語料庫的檢索查詢服務。(http://corpora.flld.ncku.edu.tw)。相較於一般未經註記處理的生語料庫,本語料庫的特色在於具有詞類與字根,以及錯誤修正的標誌註記,故其檢索結果與利用價值較高。未來,除擴展語料數量與類型外,並朝提昇標註技術與強化檢索功能的目標努力,以提供西語界更便利有效的語料庫檢索資源。

  • 期刊

過往的研究甚少針對運用網路英文輔助教學所涉及的跨文化溝通及英文閱讀策略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藉由建置的網路互動溝通平台,結合英文閱讀課程,探討台灣大學生在跨文化互動溝通平台中參與學術、文化與生活等層面議題討論的情形,並針對學生將英文閱讀課程中所學習之閱讀策略,實際運用於網路討論區中理解文章的成效,進行深入的了解與分析。本研究之初步研究成果顯示:(一)台灣學生藉由參與網路互動平台與課堂中閱讀策略訓練對其後設認知策略使用頻率有顯著的增加。學生在英檢中高級閱讀測驗的成績也有顯著的進步。(二)台灣大學生在閱讀討論區文本之時,最常使用網路閱讀策略為利用網路輔助閱讀工具(例如字典或翻譯工具)來幫助閱讀理解力等。(三)對網路互動平台中討論設計與整體使用之看法,學生持正面與肯定的態度。(四)在運用網路討論區進行跨文化互動溝通的過程中,學生所面臨之困難與挑戰主要源自於英文寫作、搜尋瀏覽與摘要網路文章資料、小組溝通和互動模式等。本文最後則對網路閱讀策略教學的未來提供相關研究方向和建議。

  • 期刊

日臻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了中國文學家郁達夫之子-郁飛所翻譯的珍‧莫里斯(Jan Morris)的回憶錄“Conundrum”(1974)。郁飛身處之時空背景、社會文化脈絡、其特殊身分與文革勞改之經歷,讓他在翻譯Jan Morris' “Conundrum”時採取了大膽、直接、批判甚至改寫之翻譯策略。“Conundrum”記錄了Jan Morris由男變女的整個跨性過程,其間包括生理上的手術、復健和心理、情感層面上的掙扎與適應問題。這本回憶錄在1974初版,2002再版(這兩個版本的不同只差別在莫里斯重寫了作者序言部分)。而郁飛翻譯的是1974的版本。郁飛之翻譯改寫以幾近不同的面貌再現了原文。正如勒菲弗爾(Lefevere)主張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語言方面的考慮與譯者的意識形態有所衝突時,後者往往占上風。珍‧莫里斯/郁飛、自傳原作者/他人自傳的譯者、跨性戀者/異性戀者,這諸多層次的局內/局外(outsider/insider)所建構出的複雜「位置」、視野及意識形態成就了原作與譯作截然不同的風貌。翻譯改寫策略讓我們重新思考翻譯忠實性之問題;而改寫過後大相逕庭之譯文也凸顯和顛覆了原文/譯文、原作者/譯者之間長久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從屬關係。譯作再現了原作(而非複製),同時也再現了譯者自己。本文將試圖以勒菲弗爾(Lefevere)之《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操控》(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和班雅明(Benjamin)之〈譯者天職〉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一些觀點作為理論框架,來探討郁飛之翻譯改寫策略,及其投射出來的相關議題,如:翻譯忠實性及譯者(譯文)地位。

  • 期刊

台灣知名作家張大春,以其豐富的創作力,揉合各類文體的敘事風格與修辭技巧從事寫作:如偵探、科幻、歷史、鄉野傳奇,以及自創的新聞體、週記體小說,兼及時論雜文。張大春在其每一部文學作品裡都用新的敘事法,編織著文學虛構與寫實的特徵,也因而使其作品經常其有魔幻寫實主義的特色。自傳體式的《聆聽父親》小說背景是作家父親一次意外摔倒癱瘓後,作者開始對尚未出世的兒子訴說自己所認識的父親、以及父親口中的爺爺,全書對兒子娓娓道來的情感真摯動人,小說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家族裡的不同世代的父親面貌,更以感性的史觀展現外省第一代遷移來台的家庭價值。西班牙作家馬奴耶‧李巴斯在2006年出版的《焚書》中,作著自評為「法西斯主義本質之旅」大力著墨獨裁政權邪惡的本質探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利用個人和群體記憶的方式試圖再現獨裁時期的社會狀況。在作者以多樣性的寫作技巧所塑造的眾多人物中,象徵獨裁政權者之一的瑞卡多‧薩摩斯(Ricardo Samos)之子加百列(Gabriel)和被壓迫的共和黨員波爾卡(Polca)之女歐(O)逐漸認識他們的父親所曾經歷兄弟相殘的年代。加百列透過與朋友的交談與互動,及自身發現父親隱藏的秘密,而了解父親殘暴的一面。同時,歐則以自述的方式為讀者介紹反抗權威、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父親的一生。由於兩部小說中,張大春與李巴斯以子女的角度回顧父親的個人生平,並延伸撰寫父輩所處的時代歷史,易言之,兩位作者藉由對人物的想像,刻意把歷史細節虛構誇張,反映出歷史回憶的本文裡打破敘述時間的一切界限,充分展現對時代面貌的思索,顯見作者們的自覺性論述的意圖。因此本研究計劃除了探討兩位作者如何呈現個人、家族與國族的歷史回憶以尋回身份認同的議題外,並分析兩部作品如何以回憶的時間結構再現歷史。

  • 期刊

高德曼是一位美國建國初期的自然史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括了《美國自然史》與《一位自然史作家的漫談》這兩部作品。《美國自然史》是美國文學裡描述與記載美國境內本土哺乳動物第一部自然史作品,而《一位自然史作家的漫談》則呈現了高德曼在家園周遭散步時對自然萬物所做的觀察與發現。本文以布蘭契(Michael P. Branch)等批評家的生態論述(特別是自然史論述)觀點探討高德曼的作品,將高德曼的自然散文置於十九世紀美國文化民族主義初期的整體文化脈絡下檢視,探討高德曼的作品如何為早期美國大地及本土物種做第一手觀察與詳實記錄、如何為早期美國散文引介了有別於同時期其他自然作家的題材與創作形式,進而為建國初期的美國形塑一套獨特而獨立的國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