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2.68

臺灣運動心理學報/Bulleti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of Taiwan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367
0.36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體育 5
心理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本研究基於鍛鍊心理學領域中的“以無活動到保持活動的四步驟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旨在考查中國内地大學生身體活動變化階段與能耗量以及變化階段與健康變量(身體體質、主觀良好感、健康滿意度、不適感、BMI)之間的關係。方法:採用橫斷性研究設計,以3807名中國大學生(平均年齡 = 19.11,SD = 1.34)為研究對象,運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較以及簡單效應檢驗對數據進行處理。結果:(1)身體活動變化階段在能耗量上主效應顯著,處於活動階段的大學生,其能耗量大於不活動階段的大學生,且處於保持期個體的能耗量顯著大於探索期和波動期。性別,年級和地區可以調節階段與能耗量的關係。(2)除BMI之外,身體活動變化階段在各個健康變量上的主效應均顯著,處於活動階段的大學生,其總體健康水平好於不活動階段的大學生;處於保持期的大學生,其健康狀況水平好於探索期和波動期。此外,性別、年級和地區在不同程度上調節了變化階段與健康變量的關係。結論:本研究初步驗證了大學生身體活動變化階段與每周能耗量的對應關係以及變化階段與健康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為今後運用FIT模型有效診斷大學生身體活動變化階段及其健康狀況提供了實證依據。

  • 期刊

目的:探討和諧呼吸技術在頂尖運動員的應用效果。方法:採個案研究法,以大陸國家女子佩劍隊有望參加2012倫敦奧運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使用美國HeartMath公司研發的“和諧呼吸”技術對運動員進行四個階段的生物反饋訓練。結果:(一)“無干擾情境”階段運動員掌握和諧呼吸技術較快,初期訓練增加難度時會帶來一定的疲勞感和挫敗感;(二)“賽場間歇情境”階段運動員進入高和諧狀態及調動和諧能量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心率變異性曲線和能譜圖呈現出平滑規則趨勢,提示運動員對訓練的接受度得到提高;(三)“比賽過程演練”階段練習後期高難度等級的和諧值和能譜值持續增加,提示該運動員通過比賽過程演練,進入並保持和諧狀態的能力得到加強,但運動員演練比賽的時間不宜過長,以避免出現疲勞感;(四)“困難情境回調”階段心率變異性曲線呈明顯規則正弦波圖形,提示運動員在困難情境的回調能力有明顯提高,且在訓練中沒有出現疲勞感;(五)和諧呼吸訓練效果得到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認可,和諧呼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運動員的注意力集中及積極情緒的調動能力。結論:女子佩劍運動員進入並保持和諧狀態的能力的提高與優異競技表現之間有一定的聯繫。

  • 期刊

本研究嘗試建立一個線性結構模型並透過特定社區的調查,驗證運動參與、居民人口統計變項對社區居民主觀幸福感各成分內涵的預測效果。研究第一階段先以台北市士林區300位自願參與的居民為調查對象,對運動參與及主觀幸福感各成分內涵建構合適之量表,並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EM)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第二階段檢定運動參與、人口統計變項與主觀幸福感各成分間之關係。結果顯示居民運動參與程度及人口統計變項中之年齡與主觀幸福感三項成分中之心理幸福感構面呈現正向顯著關係,但是運動參與程度及人口統計變項對情緒及社會幸福感則無顯著的預測效果。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以Gray(1982, 1990)的人格理論為研究架構,探討高中學生行為抑制系統/行為激發系統與運動自我設限之間的關係。方法:研究對象為台南縣某高中參與體育課的188名學生(男生67名,女生121名),平均年齡17.22 ± 0.86歲,在一般休息情境下填寫問卷,包括「行為抑制與行為激發量表」與「運動自我設限量表」。結果:經皮爾遜積差相關與線性迴歸分析顯示:一、行為抑制系統與運動自我設限呈正相關,而行為激發系統與自我設限呈現呈負相關。二、行為抑制系統為運動自我設限的正向預測因子,而行為激發系統為自我設限的負向預測因子。結論:根據本研究發現,人格傾向不同確實對於個人之運動自我設限有所影響。

  • 期刊

環境賦使是生態心理學領域探討人類動作行為的重要議題之一,本文針對以生態觀點為主要研究手段,而且具代表性的期刊:Ecological Psychology,篩選1989-2012年有關環境賦使知覺的實證性論文,經文獻回顧與分析,進而萃取環境賦使的研究典範、實驗設計、與重要發現,從反思的角度檢視過去研究的優劣之處,並且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本文共篩選出43篇環境賦使知覺的實證性研究,經逐篇分析內容後提出結語兩點:(一)環境賦使知覺在生態觀點研究中占有較高的比例,但是對理論基礎的解釋與辯證外,仍須提出更多的實驗證據,以達成對環境賦使概念的共識;(二)探討動作行為與環境賦使知覺,主要以視知覺做為檢核標的,其他像觸動覺與聽覺等知覺管道的研究仍有待拓展。在探討知覺動作發展或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研究中,多數以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且著重在單一個體的知覺,故探究老年人的知覺環境賦使,以及人際之間互動的議題都是未來值得發展的方向;環境賦使知覺已提出部份關於動作控制與動作發展的證據,然而在動作學習的課題方面較缺乏實證研究,若能整合知覺知悉的理論基礎持續發展,生態心理學將能更全面地解釋人類的動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