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12.69

南臺灣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South Taiwan

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之目的是調查台灣南部門診病人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之流行率、盛行之療法、使用者之特徵及其使用之決策過程。方法:利用回溯性之橫斷問卷調查來收集門診病人之資料。經由集束選樣法選取521位參與者。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1)人口學和臨床資料,2)療法使用之種類,3)療法使用之經驗。結果:參與者中有51.6%(n=269)的人在過去一年中使用過輔助與另類療法,最常見的療法是營養補充品。使用者的年齡較大、已婚、退休、有宗教、每月回診、服較少的藥物及服藥遵從性高。值得注意的是65.3%使用生物基因療法的人,不知道他們實際上實用的內容物為何,而且75.5%的人自行調整其食用西藥及輔助與另類療法的時間,卻未告知其診治醫師。結論:輔助與另類療法之高使用率於門診病人已被本研究證實,但病患與診治醫師之間缺乏討論,可能對病人照護和醫療有潛在負面的影響。所以醫療人員應瞭解那些病人在使用、使用什麼療法以及怎麼使用它,有助於病人之照護安全。

  • 期刊

目的: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主要是提供血液透析時有足夠的血流量,有良好的血管通路才能提供足夠的清除率,避免因透析不足而引發尿毒症的各種合併症。末期腎衰竭常見的原因中糖尿病佔約40%,而糖尿病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同樣為瘻管阻塞或狹窄之原因。方法:利用HOPE資料庫分析某院362位常規血液透析病患的瘻管使用年限,調查糖尿病患者之透析瘻管存活天數及阻塞率是否有異於非糖尿病。結果:自體瘻管使用年限,在非糖尿病患者明顯高於糖尿病(1,787±1,051 vs. 1,473±853天; P=0.007)。而在人工瘻管使用年限,非糖尿病患者與糖尿病患者並無差異(1,410±929 vs. 1,366±984天; P=0.873),且根據本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人工瘻管與自體瘻管使用年限相當(1,366±984天vs. 1,473±853天)無統計學上差異。結論:因人工瘻管的成形度佳,對於糖尿病患者或當本身血管條件不佳,是否應優先考慮人工瘻管,值得進一步研究。

  • 期刊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進行一個護理人員在職進修的學習與工作衝突對其因應策略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以探討護理人員在職進修的學習與工作衝突與其因應策略之關係。方法:本研究採方便取樣,以某科技大學護理系二技在職專班239名在職進修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並以SPSS16.0 for Windows及Amos7.0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研究結果發現研究資料支持本研究提出的假設模式。結論:本研究提供相關醫療機構在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與人員面臨角色間衝突時之參考與建議。

  • 期刊

目的:比較洗手介入措施前後對醫療工作人員在各項洗手時機之洗手行為遵行率及正確率之改變情形。方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南台灣某醫學中心所有醫療工作人員,透過行為觀察法,觀察醫療工作人員洗手行為遵從率及正確率共3186人次。以2008年1-4月作為前測資料,於5-12月介入各項洗手措施並收集後測資料。結果:在洗手介入措施後,在整體洗手遵從率由的68.4%上升至71.6%,洗手正確率由81.9%增加至90.5%且達統計顯著差異。醫療工作人員在「接觸緊鄰病人的環境後」的遵從率及正確率最低,而「接觸體液、分泌物、黏膜、受損皮膚、傷口敷料之後」的遵從率及正確率最高。護理人員在洗手行為之遵從率、正確率顯著高於醫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而不同班別之洗手行為之遵從率、正確率則無差異。結論:洗手介入措施可增加醫療工作人員洗手遵從率及洗手正確率,亦可將此種介入措施應用在其他醫院、學校或社區上。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為了瞭解中部地區糖尿病病人其血糖的控制成效。方法:我們收集53個中部地區一般醫療照護單位及基層衛生所,2293個病人的血液及尿液檢體。糖化血色素使用經過美國國際糖化血色素標準化協會驗證過高壓液相層析法測定,尿中微白蛋白使用免疫散射法。結果:針對2293個病人檢測的結果,糖化血色素平均為8.0±1.6%,大於8.0%以上的高達43.1%,僅有32.7%的結果小於目標值7.0%。進一步比較這53個一般醫療照護單位,有18.8%的患者血糖的監控結果非常不理想,其結果大於9.5%。在尿液檢體方面則有34%的病人出現蛋白尿,其中有26%為微白蛋白尿。結論:本調查模式建立了以糖尿病族群為基礎來了解血糖控制成效,此次的結果顯示,目前糖尿病病人的照護成效仍未令人滿意。要提高病人的血糖監控成效,更嚴謹的治療方法和照護教育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本結果可提供衛生主管機構作為制定“血糖控制目標”的參考。

  • 期刊

目的:藉分析分別以risperidone及olanzapine治療者,觀察兩藥品療效與安全性的差異。方法:數據取自南部某醫學中心健保申報資料。主診斷須符合國際疾病代碼(ICD-9-CM):295XX。統計出只以risperidone或olanzapine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藉分析每次平均總藥費、每日平均處方劑量與每日定義劑量比值觀察費用。藉分析住院天數及再住院率觀察有效性。藉併用藥品觀察安全性。結果:Risperidone每日平均處方劑量顯然較低。每日定義劑量比值在兩組間不具顯著差異。Risperidone每次住院平均總藥費顯然較低。Olanzapine顯示出院6個月內的再住院率較risperidone少,至於出院後12個月的再住院率,兩組則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兩組住院天數同樣沒有顯著差異。併用藥品方面,顯示risperidone只有併用trihexy-phenidyl機率較高,但olanzapine併用其他藥品的情況卻遠遠超過risperidone。結論:本研究發現在住院天數及藥費方面,risperidone是較好的選擇。而出院後6個月內的再住院率及併用trihexyphenidyl的情況,則傾向於選擇olanzapine。

  • 期刊

在上腹部的手術當中有時候會傷害到脾臟。當傷害造成出血時,可用電燒、壓迫、縫合出血點、脾臟縫合、甚至脾臟切除來解決。在消化道已被打開或者穿孔的情況下,使用人造網來進行脾臟縫合,術後可能造成感染。我們報告一個75歲的男性在前次胃潰瘍穿孔時接受縫合穿孔手術,兩年後發生延遲性的脾臟周圍膿瘍。當時手術中因為發生脾臟傷害,使用了不可吸收的人造網來做脾臟包裹止血。我們為了控制感染,進行脾臟切除手術,病人術後恢復正常。就我們所知,使用不可吸收之人造網來做脾臟包裹止血進而產生脾臟旁膿瘍在文獻中並未報告過,此為一種脾臟縫合術後遲發性的少見併發症。

  • 期刊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 a common symptom in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 a maternally inherited problem. In the patient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itochondrial m. 3243A>G and m. 1555A>G are the common sites of mutation. Mitochondrial m. 1555A>G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induced hearing loss which is usually bilateral, symmetric, high frequency involved, and progressive sensorineural hearing impairment. The hearing loss could be observed in patients used the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within 3 months. In our case report, the patient has the problem of hearing impairment and history of drug allergy since childhood. Tracing back her family history, we found some similar hearing problems in her relatives. With the genetic analysis m. 1555A>G mitochondrial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e patient. Therefore, in patient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 1555A>G mitochondrial mut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cause and genetic analysis is a useful technique in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 期刊

婦科手術造成的神經外傷性病變並不常見,也多被忽略,其所產生的術後短時間或持久性疼痛,則常令患者及醫師困擾。神經纖維受傷可經由手術中壓逼、伸展、結紮、或切斷等引起。根據報告,各類型的婦科手術,包括腹部、陰道、或腹腔鏡等皆會產生神經病變。如能清楚股神經的解剖位置,注意牽拉器的側翼位置,使用最短的側翼,牽拉器所引起的神經受傷是可以預防的。對截石位的婦科手術,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也可減少下肢神經病變的發生率。

  • 期刊

長年來骨質疏鬆症對人類生活品質的威脅已為公認事實,近年來生活形態改變,更使骨質疏鬆症受到重視。其成因主要為骨骼溶蝕及骨骼形成兩大作用不平衡所導致。骨質疏鬆症好發於停經後婦女、65歲以上之男性及使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之病患等,這些族群應定期安排骨質密度檢查,以評斷骨質流失狀況,並對於骨質疏鬆患者給予治療。目前治療藥物有抗溶蝕及促進同化作用兩大類,抗溶蝕藥物包括鈣、維生素D、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抑鈣激素等;而促進同化作用僅有teriparatide。此外,無論年紀或性別,所有族群每天皆應攝取足夠鈣及維生素D,並維持對骨骼健康良好之習慣,才能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