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7.23

南臺灣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South Taiwan

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吸入裝置的不正確使用可能對藥物的臨床效果產生重大影響。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正確的吸入技術,要突顯吸入技術觀察到的常見錯誤,並討論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首先,招募患者完成一個標準化的問卷,每份問卷包括一個常規部分和特殊部分,每部分涉及一個特定的吸入器。然後,在一個安靜的區域,每個病人使用安慰劑裝置對研究者示範吸入技術。結果:我們已經收集了100條記錄吸入器技術。至少一個關鍵的錯誤分佈在吸入器的患者,從Evohaler® 21%,Accuhaler® 21%,到Turbuhale® 32%。吸入器使用不當和年齡大(p=0. 01),受教育低(P=0.01),缺乏健康照護者提供的吸入器技術教學或檢查(P=0.03)有顯著差異。吸入器使用不當是與住院(P<0.001),急診(P<0.001),口服類固醇療程(P<0.001)和抗菌劑療程(P<0.001)的風險增加,和疾病控制不佳(P<0.001)有關。結論:吸入器處理不當仍是轉介到胸腔科門診經常就診患者常見的問題,並與計劃外增加的醫療保健資源的使用和不良臨床控制相關。由健康照護者教學或檢查也許是有利於減少吸入器處理不當的因素。

  • 期刊

目的:淋巴結轉移的數量是大腸直腸癌的重要預後因子。然而,轉移淋巴結佔所有淋巴結的比率跟大腸直腸癌總體存活的關係仍是值得探討的,特別是針對淋巴結摘取不到12的顆病人。方法:本研究採回溯分析2006年至2011年所有接受手術治療之大腸直腸癌病人,共計486位。根據轉移淋巴結摘取比率,將研究的病人分成2組:第1組病人摘取淋巴結數少於12顆者(n=107);第2組病人摘取淋巴結數大於等於12顆者(n=379)。進而分析轉移淋巴結摘取比率與總體存活率之影響。結果: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腫瘤位置與病理型態相似。第1組病人平均存活為52個月,第2組病人平均存活為60個月;在第2期大腸直腸癌病人中(n=120),第1組病人(n=20)平均存活為56個月,第2組病人(n=100)平均存活為72個月(P=0.03);研究發現第2組的病人有較多的T3侵犯(P=0.04)其次腫瘤位置以位居乙狀結腸居多(P=0.01)。結論:針對第2期之大腸直腸癌,轉移淋巴結比率為大腸直腸癌重要的預後因子,特別是淋巴結摘除數大於等於12顆者跟大腸直腸癌之總體存活相關,建議執行大腸直腸癌根治性手術, 淋巴結摘除數大於等於12顆者為外科手術治療之重要指標。

  • 期刊

目的:探討大腸直腸癌病患術後存活預後預測因子,並進一步分析對死亡風險具重要性的預測因子。方法:以臺灣南部某區域醫院2004年~2009年大腸直腸癌新診斷術後病患464人為研究世代,第一、二、三與四期病患分別有43、145、164與102人,利用Kaplan-Meier分析病患存活率,以Cox向前逐步迴歸分析大腸直腸癌病患術後存活預後預測因子。結果:整體大腸直腸癌病患術後、3與5年存活率為87.0%、62.8%與55.7%。Cox向前逐步迴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遠端器官轉移、淋巴結比率大於等於0.08、術前CEA濃度大於等於5ng/ml、罹病年齡大於等於65歲、淋巴血管侵犯與週邊神經侵犯之病患死亡風險較高。結論:遠端器官轉移、淋巴結比率大於等於0.08、罹病年齡大於等於65歲、術前CEA濃度高於正常值、週邊神經侵犯與淋巴血管侵犯之大腸直腸癌病患術後存活預後較差。遠端器官轉移與否對總體病患而言是最重要存活預後的預測因子,病患若能早期診斷可改善存活率。

  • 期刊

目的:本研究為了解嬰幼兒生長發育情形,希望經由測量嬰幼兒體型及各肢體長度之生長數據,初步建立國人之嬰幼兒人體計測生長曲線圖,進而追蹤嬰幼兒發展情形。方法:以台南地區0~2歲嬰幼兒為對象進行人體測量,以開始建立2歲以下嬰幼兒之人體計測資料庫,分別測量嬰幼兒身高、體重、頭圓、臂圍及肢體長度,共測得474人(男性276人、女性198人)。結果:嬰幼兒的生長發展,不論男女生在身高、體重、頭圓、臂圓、上肢長度及下肢長度均隨著月齡增加而增加。另外,也發現。0-2歲男生在身高、體重、頭圍項目皆顯著高於女生。而與世界衛生組織受測對象之比較分析中,發現世界衛生組織與本研究受測對象在身高、體重、頭圍及臂圍項目均有顯著差異。結論:結果顯示,現在使用的嬰幼兒生長曲線圖與實際狀況有所差別,可能需要大規模調查本國嬰幼兒體型後修正,且希望嬰幼兒人體計測研究所得之數據,能提供商業、教育及衛生單位等研究發展之參考。

  • 期刊

目的: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乳房超音波檢查以及超音波引導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在乳癌診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暸解超音波檢查與超音波引導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單獨或合併使用在乳癌診斷中的特性。方法:收集來自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乳房門診,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及超音波引導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個案共計2776人次,比較臨床醫師以乳房超音波檢查為主之疾病診斷的良性或惡性比例,超音波引導細針抽吸細胞學診斷的良性或惡性比例,開刀個案組織學診斷的良性或惡性比例。結果:研究結果發現2776人次中,在本院開刀的總數555人次,占所有研究個案的20%。開刀結果為惡性腫瘤的個案數205(36.9%);開刀結果為良性腫瘤的個案數350(63.1%)。乳房開刀結果惡性、良性及乳房未開刀的個案平均年齡分別為52.8歲、39.4歲、42.1歲,達顯著差異(p<0.001);平均腫瘤大小分別為2.6 cm、1.8 cm、1.3 cm,達顯著差異(p<0.001)。乳房開刀結果與超音波診斷分組呈現顯著性相關(p<0.001);與細胞學診斷分組呈現顯著性相關(p<0.001)。細胞學檢查在診斷乳癌時,其診斷特定度(specificity)為100%,偽陽性率(False positive ratio)為0,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為100%。罹患乳癌的勝算比(Odds ratios)在超音波診斷分層、年齡分層、腫瘤大小分層分別為4.132(95% C.I:1.5~11.6)、31.957(95% C.I:3.7~272.4)、0.457(95% C.I:0.1~1.5)。超音波及細胞學檢查合併以平行檢查(parallel tests)方式使用,其診斷準確度(accuracy)為89.2%,敏感度(sensitivity)為90.2%,特定度(specificity)為88.6%,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為82.2%,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為93.9%;以系列檢查(serial testing)方式使用,其診斷準確度為88.1%,特定度為100%,敏感度下降為67.8%,陽性預測值為100%。陰性預測值為84.1%。結論:乳房超音波檢查及超音波引導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合併使用,可以提高乳癌診斷之準確度,降低偽陽性、偽陰性比率。這兩種檢查在門診部門就可施行,是簡單、迅速、正確、具成本效益的診斷乳癌之工具。做為乳癌篩檢的工具,可以早期診斷年輕女性的乳癌,早期介入治療,提高乳癌存活率

  • 期刊

目的:中藥萃取物所舍的活性物質及其代謝物已證實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在動物質驗中亦證實具有抑制腫府生長的作用,研究指出山芙蓉(Hibiscus Taiwanensis, HT)具有包括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提高免疫力等;然而對大腸癌細胞的抑制效果則未曾有系統的研究,臨床上大腸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有顯著上升的趨勢,因此如何預防與治療大腸癌已成為重要的課題。方法:本研究以HT29 cell line(human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人類結腸直腸腺癌細胞株)進行體外培養,探討山芙蓉萃取物對於大腸癌細胞凋亡(apoptosis)訊息路徑的影響,我們以流式細胞儀分析癌細胞之細胞週期、細胞凋亡以及使用西方墨點法分析細胞凋亡相關訊息路徑變他情形與下游蛋白質的表現,以進一步探討山芙蓉萃取物抑制大腸癌細胞之機轉。結果:細胞再加入不同濃度之山芙蓉萃取物後,經flow cytometry分析後發現心芙蓉萃取物明顯誘發細胞凋亡反應,顯示山芙蓉萃取物時實具有促使癌細胞細胞凋亡之能力,然後經西方墨點法分析後發現,山芙蓉萃取物亦明顯誘發細胞凋亡蛋白caspase3/7、PARP(Poly(ADP-ribose)polymerase)等並明顯抑制細胞凋亡抑制蛋白BCL-xL,本研究結果證實山芙蓉萃取物可透過誘發細胞凋亡蛋白質之含量,並透過抑制細胞凋亡抑制蛋白質之含量以減少對;凋亡蛋白的抑制作用來達到誘發細胞凋亡反應的效果。結論:本研究成功證實山芙蓉萃取物具有抗大腸癌細胞之能力與其可能之抗癌作用機轉,本研究不止促進抗癌細胞相關機制的瞭解,亦可開發另一種抗癌之輔助療法。

  • 期刊

腳部的跗間關節脫位-經由距舟關節和跟骰關節-是十分少見的一種脫位,特別是未合併其他關節受損,單純發生在距舟關節間的“轉環式脫位”。為了預防日後足部的不穩定,變形和其他足部問題,儘早的了解和治療是必須的。我們報告一位單純跗間距舟關節脫位的病患,特別的是病患的距骨頭部穿過了第三和第四的伸趾短肌因而卡住無法復位。而經由開放性復位合併K-wire固定,六個月後病患除了在患肢中部有些僵硬外,基本上恢復良好。